论巴蜀文化对苏洵散文创作的影响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宋迄清,多数论者在极力称赞苏洵散文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对其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偏离正统儒家思想的倾向颇多微词。我们认为,苏洵在散文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一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区域文化造成的。具体点说,就是苏洵在巴蜀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心理,由这种内在精神文化心理所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分析巴蜀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一、良好的生存环境、浓郁的宗教氛围加上与中央王权的相对疏离,导致了蜀地道家盛行而儒学式微;二、秦汉大批“非正统”文化的学术传递者入蜀,其所裹挟的重自由、尚实用的精神与巴蜀形成价值认同,从而强化了蜀人固有的追求自然的价值取向。蜀人具有“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和追求独立人格的强烈倾向。  第二章从三方面分析苏洵在巴蜀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心理构建:一、依性而行、道法自然的家庭教育为苏洵后来形成自由、自负的独立个性定下基调;二、在濡染道教的过程中,道家强烈的思辨意识、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和强调自我的个性追求强化了苏洵的独立人格精神;三、眉州“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的文化传统使苏洵锐意于诸子百家,浩繁典籍的披览使他与先秦理性批判精神千载遥接,独立自由的文化心理结构最终定型。  第三章从四方面阐述苏洵文化心理在其散文创作中的具体反映:一、苏洵以“人情”为出发点,以“权变”的逻辑理论来解释经史,表现出偏离正统儒家的思想倾向;二、对文道关系这一重大文学理论命题,苏洵重文轻“道”,其立场与儒家重道的传统相异;三、苏洵“得之于心”的创作理论与崇尚“自然之文”的审美追求均体现出明显的道家印记;四、为文重在“疗饥”、“伐病”,期于经世致用,不尚空言儒家的性命道德。  
其他文献
该文考察了汉魏六朝小说观念的演变情况.所用的方法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实证方法.汉代是小说观念的发韧期.该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叙论的研究和对其著录的小说家作品的
该文认为后现代写作具有合理性,在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上篇中,论文分析了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中一个美学范畴---后现代写作本身所表现的合理性:宏大叙事 的解构.围
《诗》和《诗经》,同一文本提法有异,其中隐含一个重大的转变.《诗》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早就融入政治,广泛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品格,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个特例
以支持向量机(SVM)和传统统计分类方法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二者分类方法的基本理论,概述支持向量机的一些常用算法,并在改进共轭梯度迭代PRP-SVM基础上提出一种对任何SVM核通
该文认为初步实践观是贯穿于黑格尔美学全书的基本思想,并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一)、黑格尔认为,审美和艺术的根源或动力在于人的心灵--人内在的规定性、本质要求--不能囚蔽于
近日与一位做企业的朋友聊天,谈起现在的媒体,他说现在都不愿意看手机上各种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了,因为大多数是抄来抄去的负面新闻,他举例说了某新闻APP,每天手机页面
元杂剧婚变戏是元杂剧中爱情婚姻剧的一个分支.该文从草原文化熏染下元代独特的两性文化切入,对本文所界定的二十九本元杂剧婚变戏进行分类论述,着重关注其中书生得志前后的
“潜意识”是人们特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它的发现使文学创作的深层探讨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作家创作背后所有的思想支撑,以及创作的原动力和对创作的方向性把握。  
巴金从不讳言他对无政府主义的信仰,然而,由于无政府主义在一元政治权威话语压抑下的尴尬境地,一些研究者总是极力想为巴金摘除这种关系.有人说他是基于反帝反封建的愿望才接
把历史语言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与汉语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用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来分析、检验、补正传统的理论,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是条正确而有效的途径.汉语方言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