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载路径对7A04铝合金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

来源 :中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87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A04铝合金属于超高强度铝合金,具有密度小、耐蚀性强和成型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本文以7A04铝合金作为原始材料,Gleeble-3500作为实验设备。在温度为440摄氏度条件下,分别设计了压缩实验、扭转实验、先压后扭、先扭后压以及同时压扭实验,通过研究变形试样纵截面不同位置的EBSD数据,分析了不同加载路径及相同路径下不同应变量对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挤压态原始7A04材料具有明显的挤压织构,整个晶粒形状呈现为纤维状,其织构主要特征为有大量<111>取向的晶体平行于ED方向的晶粒,在15°偏差范围内,其比例可占到59.1%。(2)在同一变形路径下,由试样纵R=0处往半径逐渐增大的方向观察,其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大,平均取向角增大,晶粒尺寸逐渐细化。织构强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大逐渐弱化。(3)在不同变形路径下,晶粒尺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心与中间区域,其边缘晶粒尺寸差异不大。先扭后压能够在中心及中间区域获得比其余两种路径更细的晶粒。(4)在三种变形路径中,织构的强度弱化的程度均与晶粒的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织构强度弱化越明显,其平均晶粒尺寸越细小。(5)在压缩、扭转、先压后扭、先扭后压变形过程中,θ方向上的织构最终均转至<101>,而同时压扭时,其织构转至<210>与<331>。(6)先压后扭的变形ED方向上的织构主要由压缩变形主导,先扭转后压缩变形ED方向上的织构主要由扭转变形主导,其最终织构与先进行的变形的织构相似。
其他文献
自英国植物学家R.Brown发现液体介质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现象之后,描述这一现象的布朗运动理论逐渐被公众所认识。经过爱因斯坦、朗之万等人在理论上的研究,布朗运动得到了
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动控制过程中的精度要求与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光电传感器具备非接触、可靠性高、高精度、反应快和对被测系统运行无影响的特点,这正是现代
镁合金是一种有前途的轻质结构材料,它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电导率和导热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生物,电子和电气等各个领域。由于镁合金的表面硬度低,耐磨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我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75%的非金融企业认为,融资约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如果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缺乏充足的资金投资前景良好的项目,将导致经营失败。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核心,是企业投融资等重大决策的主体,对董事会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董事会及其成员特征对企业
CsPbBr3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其高荧光量子产率、窄发光谱线宽及可见光区域的发光可调性能够有效提高以它为基础的荧光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目前,主要采用高
热电材料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功能材料。有机聚合物热电材料由于具有易合成,易加工,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热导率低等特点,逐渐被研究
受到物理通信距离的限制和无线信道衰落的影响,相距较远的两个无线终端用户需要借助多个中继节点的顺序转发来实现彼此信息的可靠交互。此时,两个终端用户和所有中继节点就构成了一个双向串行中继网络。现有文献已经证明,如果网络中每个节点都采用适当的网络编码机制,那么双向串行中继网络就可以获得优于传统存储-转发技术的传输性能。例如,对于双向单中继网络来说,基于放大-转发方式的模拟网络编码技术和基于解码-转发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力支持,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了。由此,协同工作空间行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长足增长。协同工作空间也在泰国曼谷等城市获得增长潜力。这篇论文对S64协同工作空间进行了研究。研究问题聚焦在其在线营销传播渠道所存在的问题上。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日常工作人员、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以及研究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发展迅速,其能量转换效率(PCE)不断提高。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材料的本体异质结混合物是溶液法制备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关键组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选择使用合理合法的税收规避手段来降低企业税负。然而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需要辩证地看待,专业而隐蔽的避税活动给了管理层以权谋私的机会,会产生代理成本,所以税收规避既可能因为节税收益使企业价值提升,也可能因为避税成本高昂而降低企业价值。研究发现,管理层在被有效监督时会自然减少激进的税收规避行为,那么如何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增强对管理层的约束?我国在2001年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