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布洛维(也译作迈克尔·布若威,英文名为Michael Burawoy)的生产政治理论是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建构和对工厂生产中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关注,是对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的批判性发展。不过,布洛维更加注重对工厂生产中的“和谐”生产问题进行研究。他对这种表面的“和谐”进行了批判与揭示,并论述了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是维护劳资关系表面“和谐”的政治机构保障。同时,马克思之后的劳动过程理论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缺少研究,也没有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做区分。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就是要弥补学界对于劳动过程中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的缺失,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来揭示劳动过程中劳资关系表面的和谐。布洛维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对立观,论证了资方企图通过技术、管理手段来建构表面和谐的劳资关系,并隐藏劳资双方的根本对立。布洛维要揭露资本的压榨本质,研究影响劳动过程的因素,重视工人主体性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产生的背景做先导论述,包括四节:第一节论述布洛维本人的学术生平、核心思想及学术贡献。第二节论述作为生产政治理论思想基础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第三节论述作为生产政治理论思想来源的劳动过程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制造同意》中的劳动过程理论。第四节论述作为生产政治理论思想资源的社会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技术理性的批判、社会学“局部性”向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的转变。对背景的论述是对第二部分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概述的下启。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继承,又立足于当下未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概述,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布洛维生产政治问题的提出。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提出生产政治问题的缘由。一是解决布雷弗曼对工人阶级主体性关注缺失的问题。二是解答“同意”生产是工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第二节是对布洛维生产政治的概念剖析,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主体性下的生产政治。二是生产政治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是论述研究生产政治理论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拓展个案法。二是参与观察法。并且,这两种方法是交织性的融合使用。此部分是立足于第一部分的背景,论述了布洛维生产政治的提出、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方法贯穿,为下一部分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建构夯实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建构,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生产政治理论的批判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忽视阶级对立观的批判。二是对泰勒主义科学管理观的批判。三是对现代性转向的批判。第二节是建构布洛维生产政治中的四种政体,包括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政体、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政体、国家社会主义下的生产政体、殖民统治下的生产政体。并且,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资本对于劳动的控制形式也不同,包括市场专制、霸权和霸权专制等形式。第三节是论证生产政治运作机制——从“被迫”生产向“同意”制造的转变,包括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本体论为阶级前提,以控制、管理、创新为手段机制,以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为保障机制。总之,研究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就是阐述其来龙和去脉的过程,关于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来龙的阐述是前三个部分的重点,至于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去脉则是第四部分的内容。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运用和实践问题,即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生产政治理论的反思运用,分为两节:第一节是阐释生产政治理论的历史地位,即生产政治理论的突出贡献和局限性。第二节是论述生产政治理论的现实意义,包括关注劳动者的主体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建构社会主义领导权,开展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