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不仅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做好节约集约的开发利用,更需要对未利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资源是缓解人地冲突、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平衡耕地占补的有效方法。从目前来看,低丘缓坡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已受到我国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评价的方法也在逐步的改善,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改进低丘缓坡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同时,实现土地评价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是以安徽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项目“《安徽省大别山扶贫片区低丘缓坡地开发与综合利用模式研究》”为研究背景,将安徽省大别山扶贫片区中的宿松县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分析和整合了宿松县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在对低丘缓坡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及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经过需求分析、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 分析和整理了宿松县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提取了研究区域(宿松县)的地类界线、地类图斑、坡度分级、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位置和面积等低丘缓坡地数据及宿松县的经济社会数据,进而构建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 (2)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在对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并研究了现有的不同评价模型及方法;形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模型;并进行优化处理,最终构建了较成熟的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随后,以此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低丘缓坡地资源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级别,最终得出的结论为:适宜等级为宜建、宜农、宜园、宜林及不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资源的面积分别为38.08hm2、298.50hm2、783.03hm2、377.79hm2和3.61hm2,占可供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资源百分比分别为2.56%、19.86%、52.38%、25.19%和0.01%。 (3)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在建立研究区域内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了系统的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选择Visual Studio2010作为本系统的开发工具,结合SQL Server2008数据库,并以ADO.Net作为开发环境,结合ArcGIS Engine嵌入式的GIS组件库,采用MVC三层架构及B/S模式来开发系统,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地图浏览”、“数据库查询”、“适宜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模式展示”等功能,实现对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