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及系统研究——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ge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不仅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做好节约集约的开发利用,更需要对未利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资源是缓解人地冲突、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平衡耕地占补的有效方法。从目前来看,低丘缓坡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已受到我国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评价的方法也在逐步的改善,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改进低丘缓坡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同时,实现土地评价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是以安徽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项目“《安徽省大别山扶贫片区低丘缓坡地开发与综合利用模式研究》”为研究背景,将安徽省大别山扶贫片区中的宿松县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分析和整合了宿松县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在对低丘缓坡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及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经过需求分析、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  分析和整理了宿松县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提取了研究区域(宿松县)的地类界线、地类图斑、坡度分级、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位置和面积等低丘缓坡地数据及宿松县的经济社会数据,进而构建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  (2)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在对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并研究了现有的不同评价模型及方法;形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模型;并进行优化处理,最终构建了较成熟的宿松县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随后,以此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低丘缓坡地资源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级别,最终得出的结论为:适宜等级为宜建、宜农、宜园、宜林及不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资源的面积分别为38.08hm2、298.50hm2、783.03hm2、377.79hm2和3.61hm2,占可供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资源百分比分别为2.56%、19.86%、52.38%、25.19%和0.01%。  (3)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在建立研究区域内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库、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了系统的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选择Visual Studio2010作为本系统的开发工具,结合SQL Server2008数据库,并以ADO.Net作为开发环境,结合ArcGIS Engine嵌入式的GIS组件库,采用MVC三层架构及B/S模式来开发系统,完成了“宿松县低丘缓坡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地图浏览”、“数据库查询”、“适宜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模式展示”等功能,实现对低丘缓坡地资源数据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信息安全成为网络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发展最快并且最具有潜力的一种信息安全技术,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生物特征
随着Web应用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性能验证与提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型软件开发都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完成的,性能问题总是在Web应用实现之后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来,而这时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变了很多场合下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引领着监测环境,获取监测数据的新潮流。   本文在阐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
机器人系统将人类从一些繁琐、枯燥的,不适宜人类存在的工作环境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机器人系统的发展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工作中都具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开发应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数据源,此外数据格式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数据需求反馈时间的缩短,使传统决策支持模型越来越
随着因特网服务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商业服务深入人心,由此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在没有实物参考的情况下,网民在消费时无法对商品进行预测,在做出选择之前更多的依赖于其他买家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的计算、通信和存储能力都十分有限,以及WSN的事件突发性和固有的多到一、多跳的通信模式使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拥塞。拥塞不仅导致数据包的
随着Internet技术和图形图像学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而原始的文本检索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知识需求,因此近年来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成为了一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软件及其相关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和广泛的传播;随之而来的软件版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软件篡改,盗版,逆向工程等等都给
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大力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软件的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的复杂程度也变的越来越高,在软件运行中表现的新特性为运行的动态性、执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