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形成多种缔合结构,溶致液晶和微乳液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体。溶致液晶具有相态丰富、结构可调控等特殊的优点,因而在食品、药品、材料合成、家具产品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油、助表面活性剂和水形成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液具有粒径小、透皮能力强、良好的增溶性和靶向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程、纳米材料的制备、农药喷洒、燃料、化妆品及三次采油等领域。本论文从扩展溶致液晶和微乳液在药物载体方面应用角度出发,首先,选取了几种低毒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大分子嵌段共聚物,并研究了这几类表面活性剂以及其复配体系的溶血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绘制了三个溶致液晶体系和三个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其次,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流变学方法等手段考察了C12APG/油酸/0.9%生理盐水体系、C12APG/油酸/水体系以及C12APG/0.9%生理盐水/香叶醇体系三个溶致液晶体系溶致液晶的形成、动态流变性质、稳态流变性质以及体系的相态展开研究,得到创新性结果;利用电导率法和循环伏安法等手段考察了Tween80/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和Tween80/EPE/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以及Tween80/C12APG/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的相行为及其相结构转变。进一步研究了以上体系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以上工作在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论文包括如下五章内容:1.表面活性剂聚集体溶致液晶和微乳液的性质本章中系统的阐述了溶致液晶(立方状、六角状和层状)和微乳液(油包水型、双连续型和水包油型)的性质和应用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烷基糖苷类和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已成为药物传输系统的重要成分,但是以药物载体为目标的烷基糖苷类溶致液晶和聚氧乙烯类微乳液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在论文的三、四章我们展开了对烷基糖苷类溶致液晶和聚氧乙烯类微乳液的相态及性质的研究。2.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以及低溶血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探索本章首先介绍了各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介绍了具体的溶血试验和溶血机理以及抗溶血和降溶血,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以新鲜的兔血为对象研究了烷基糖苷类和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的溶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相同浓度下吐温80和大分子嵌段共聚物都使烷基糖苷的溶血性数值降低,但从总的溶血趋势看,吐温使烷基糖苷的溶血作用趋于平和而大分子嵌段共聚物使烷基糖苷的溶血趋势更加明显;2、当吐温和大分子嵌段共聚物同时作用于烷基糖苷时,吐温对烷基糖苷的影响起主导作用;3、C12APG、EPE(Al-4)以及吐温80在低浓度下溶血活性都相对较低,并且都属于非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因此可以考虑将C12APG、EPE(Al-4)以及吐温80或者其复配体系应用于制药工业。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体系的液晶相行为及流变性质本章以香叶醇油酸为药物辅料,开展了对C12APG/油酸/0.9%生理盐水体系、C12APG/油酸/水体系以及C12APG/0.9%生理盐水/香叶醇体系三个溶致液晶体系相态和流变性质的研究。首先在37℃绘制了C12APG/油酸/0.9%生理盐水体系、C12APG/油酸/水体系以及C12APG /0.9%生理盐水/香叶醇体系三个溶致液晶体系拟三元相图,然后通过流变技术和偏光显微镜对三个体系展开了流变性质的研究。研究表明三个体系所形成的溶致液晶都为层状液晶。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体系的微乳相行为及其相结构本章以丁酸乙酯为油相以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对Tween80/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和Tween80/EPE/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以及Tween80/C12APG/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三个微乳液体系相行为及其相结构转变的研究。首先在37℃绘制了Tween80/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和Tween80/EPE/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以及Tween80/C12APG/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三个拟三元相图,然后通过电导率法和循环伏安法对其相结构转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乳结构在较低盐水浓度下形成油包水型微乳,在中等盐水浓度转变为双连续型结构,在高盐水浓度连续转变为水包油型结构。5.姜黄素在烷基糖苷液晶体系以及Tween80微乳体系中的释放行为溶致液晶和微乳液体系具有热力学稳定,生物可降解性,类似于生物膜,包封和缓释药物并且能够保护被包封的药物等优点,因此,它们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大关注。本章中我们分别用三种溶致液晶和三种微乳液作为药物载体,以姜黄素作为被载药物进行了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六种体系都对姜黄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