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舟山群岛及附近沿海大陆具有极显著的片段化生态地理景观,但该地区分布的两栖动物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还没受到关注。泽陆蛙和中华大蟾蜍在舟山群岛广泛分布。受晚更新世三次海侵和海退事件影响,它们可能在岛屿上经历了长期隔离进化,形成显著的种群系统地理结构。本文以泽陆蛙和中华大蟾蜍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群生态与分子系统学方法来研究:(1)岛屿泽陆蛙种群两性个体大小进化模式及其与岛屿特征的关系;(2)泽陆蛙与中华大蟾蜍地理种群遗传结构与系统分化;(3)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岛屿特征的关系。泽陆蛙采用舟山群岛及其附近沿海大陆30个地理种群的339个成体用于形态学分析,量取了包括体长、头长、头宽、鼓膜径、眼径、腹部长度、前肢长和后肢长等8个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舟山群岛泽陆蛙具有显著的两性异形,雌性所有8个量度特征显著大于雄性。两性成体个体大小与岛屿面积、岛屿周长显著负相关,与岛屿离大陆最近距离显著正相关,小岛种群个体较大。研究结果支持岛屿种群个体大小向“巨型”化发展这一假设。论文采用了泽陆蛙和中华大蟾蜍线粒体基因Cytb~CR与ND1~ND2两个长片段序列(>2600bp)作为分子标记,研究岛屿地理种群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泽陆蛙种群具有深度分歧的两大进化分支,一主分支为沿海大陆分支,又可细分为两亚分支,其中一支位于杭州湾南部沿海地区,其祖先分歧后经历一个向岛屿的快速的扩散过程;另一主分支分布在舟山群岛,分歧为两支,地理上一支对应于衢山(QS)与嵊泗(SS)列岛,另一支分布在岱山(DS)和舟山本岛(ZS)。两个基因片段分别分析与合并分析所取得的系统地理格局一致。结合已发表的陆蛙属线粒体Cytb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及其沿海大陆地区分布的泽陆蛙种群仍然主要分歧为两大分支。与本论文中泽陆蛙岛屿种群跟来自日本广岛的泽陆蛙个体聚为一个进化支,该分支跟舟山群岛沿海大陆主分支构成姐妹支,表明泽陆蛙岛屿种群跟日本种群共享最近的祖先,具有较近的的亲缘关系。舟山群岛分布的泽陆蛙在系统分类地位上应等同于在日本广岛分布的泽陆蛙。基于Cytb~CR与ND1~ND2两个长片段序列的中华大蟾蜍种群系统进化树显示共有五个分支,依次较早分歧的三个祖先分支(A、B、C)除B分支一个样点位于大陆外,所有种群都在岛屿分布,且分布种群互不重叠,这三个分支的历史形成主要受舟山群岛片段化地理隔离因素的作用;较后分歧的两姐妹支(D、E),D仅在岛屿分布,E在大陆跟岛屿都有分布。对分别以Cytb~CR或ND1~ND2基因构建的进化树分支种群历史统计检验表明,泽陆蛙分布于钱塘江以北的沿海大陆的宁波(NB)、郭巨(GJ);舟山本岛的金塘岛(JT)和苦竹湾(KZ);东极列岛的黄兴岛(HX)和青浜岛(QB)的样本在Cytb-CR基因树上形成的A分支,以及分布于钱塘江以北的大陆种群、舟山本岛和岱山岛,以及东极列岛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的ND1-ND2基因树B、C分支经历了近期种群快速扩张。中华大蟾蜍地理上分布于嵊泗列岛,衢山岛,舟山本岛和沿海大陆的ND1-ND2基因树F分支经历了种群近期的快速扩张事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泽陆蛙在舟山本岛,衢山岛和岱山岛三个大岛屿分布的种群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舟山本岛、衢山岛和岱山岛Cytb-CR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 0.789±0.055,0.923±0.057 和 0.846±0.089;ND1-ND2 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20±0.036,0.297±0.115和0.412±0.119),舟山本岛具有明显较高的核酸多样性(Cytb-CR核酸多样性为0.05286±0.00941;ND1-ND2核酸多样性为0.03200±0.00746)。基于Cytb-CR与ND1-ND2进化树可以看出,衢山岛、嵊泗列岛和东极列岛为泽陆蛙进化分支的主要重叠区,这些分支重叠区也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核酸多样性。中华大蟾蜍各个岛屿种群Cytb-CR单倍型多样性都较高(0.795-0.893),ND1-ND2单倍型多样性与核酸多样性最高的为衢山岛,岱山岛和舟山本岛。基于Cytb-CR与ND1-ND2数据分析的中华大蟾蜍各分支主要分布重叠区包括嵊泗列岛的花鸟乡(HN),绿华(LH),东海渔村(DH)以及小洋山(XY)和衢山岛(QS),岱山岛的南浦村(NPS),舟山本岛的展茅(ZM)和烟墩乡(YD),这些分布重叠区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地理种群。结合系统进化显著单元及遗传多样性高分布区的分析,研究结果为舟山群岛分布的这两种两栖动物的遗传保护研究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