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及家谱学学科理论构建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作为本文的第一章,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家谱”这个概念作出诠释,搜罗相关论著关于“家谱”的定义和别称,辨析其异同,选用其中较为通用且适当的说法,梳理现代规范学术研究后家谱学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和前人的研究成就,探讨前人研究的不足,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说明议题研究的动机、目的、范围、方法。第二章讨论近四十年来家谱学研究界的学术分期,拟以四十年间家谱学研究引领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气的具体事件或成果为界限,按照各阶段的不同学术走向和研究特征划分为家谱研究的回温期(1978-1988)、发展期(1989-2000)和繁荣期(2001-2017)加以绍述,以达到了解家谱学研究状况及背景视野的大致脉络以及影响促成此种情况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原因的目的。第三章将着墨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主要的家谱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关于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家谱研究形成的区域特色包括:学术机构、研究方向及特色、家谱收藏机构、主要的家谱学研究刊物、学术会议、与之相关的国家社科成果。探讨时期内研究者在家谱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的异同,大致将近四十年了的家谱学研究热点问题分为:谱牒学概论类、中国家谱学史类、家谱的个案研究类等。力图绘制出近四十年来国内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地图,勾勒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系谱。第四章重点考察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在家谱学研究方面与港台及海外学者交流合作问题。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遭冷,这在学术前史回顾部分已经涉及,在此部分不再赘诉。需要提及的是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家谱研究未曾中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人在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外交学术流频繁,互相取长补短,也促进了家谱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第五章作为结论章,基于本文前四章节的论述进行考察性的论述研究,围绕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问题与以家谱文献和材料为中心独立的家谱学科体系构建的展望展开讨论。认为中国家谱文献进入研究的繁荣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家谱研究多沦为其他学科研究参考性的研究材料,家谱学研究陷入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研究思路来看,虽然家谱学始终都没有摆脱其他学科附庸的地位。虽然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学(古谱牒学)研究传统,家族谱文献数量巨大,涵盖内容及其丰富,但就其目前家谱学科构建本身来讲,大多研究者多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材料来使用,本学科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被其他学科诸如历史学、图书馆学、遗传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所分割。“家谱学”名义上的研究范围巨大,而实际研究中仅限于家谱材料的搜集、整理、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二,家谱学研究理论构建不足,阻碍家谱学而发展。目前的家谱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除谱学概论、谱学史及家谱调查整理研究等传统研究之外,目前的家谱学研究者多集中于地域姓氏的家谱个案研究,流于文本表层解读,缺少横向或者纵向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学术视野和深度讨论的研究成果尚少,对家谱学学科构建与系统论述的专门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三,家谱的网络数据化得失参半。家谱文献的网络数字化是近年来家谱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除了有利于古旧文本保存外,家谱文献的数据化在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而且资源检索给予了研究者巨大的便利,提高了文献辑取效率,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家谱材料的数据化也缩短了研究周期,提高了学者科研工作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延长了学者的学术生命;另一方面,家谱文献的数据化,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家谱材料的文献特征和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弱化,这对研究者来讲也是一种研究信息的缺失。四,思考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家谱学科的学术定位、学科归属、研究思路、学科人才培养等诸问题展开,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建议,以促进家谱学的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