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统计,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5%。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三甲级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21%。低识别率与高发病形成矛盾的原因在于抑郁症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主观判断,缺乏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因此,深入了解抑郁症发病机制,寻找可能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成为抑郁症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本课题遵行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思路,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首先,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使用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对于接受快速色氨酸耗竭后心境和睡眠脑电图的改变;随后,根据其结果关注引起心境和睡眠脑电图改变密切相关的5-HT能系统功,制作对应的动物模型;最后,使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与5-HT能系统功能的重要脑区——海马区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此揭示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相关的器质性脑物质代谢基础,为抑郁症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有益探索。方法本实验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快速色氨酸耗竭试验(Tryptophan depletion,TD)对SSRIs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心境和睡眠脑电图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第二部分,快速色氨酸耗竭动物模型的制备;第三部分,快速色氨酸耗竭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脑蛋白组学研究。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系统搜索国内外已发表的对使用SSRIs抗抑郁药物的抑郁症患者进行TD试验的高质量RCT研究,按照Jadad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分析,并使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数据结果进行系统评价。雄性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0只,行为学筛选后随机将其分为快速色氨酸耗竭组、明胶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适应性灌胃2周后,分次灌以不含色氨酸的中性氨基酸混合物,制作快速色氨酸耗竭动物模型。灌胃后5-7小时,行蔗糖水消耗试验(Sugar water consumption test,SWCT)、进行旷野试验(Open field test,OFT)。根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结果,选取与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海马区,按照蛋白组学的要求进行样品预处理,用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海马组织蛋白质,以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以双向凝胶电泳法(2-DE)分离蛋白点、考马斯亮蓝染色及银染。应用PDQuest 8.2图象分析系统分析差异蛋白质点,对差异蛋白点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序列分析。所得数据在NCBInr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功能。并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质。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最后共纳入2篇高质量临床RCT文献(影响因子分别为12.257和6.993),其Jadad得分分别为3分和4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TD临床试验后,实验组血浆总色氨酸和游离色氨酸浓度含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的谷值在第一次服用后8小时,16小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Meta分析显示,TD组患者在HRSD-19评分(WMD 1.37、95%CI [0.76, 1.99]、P<0.001)、POMS中的迷惑评分(WMD 1.17、95%CI [0.44, 1.91]、P=0.002)、睡眠相关分析中的TST值(WMD 127、95%CI [1.5, 23.9]、P=0.03)、SL值(WMD -8.11、95%CI [-12.24, -3.98]、P=0.01)、RD值(WMD 0.17、95%CI [0.04, 0.31]、P=0.01)以及S1值(WMD 2.52、95%CI [-0.02, 5.07]、P=0.05)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快速色氨酸耗竭后5小时,实验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百分比下降程度、水平运动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马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点数平均为1000±20点,组间2-DE图谱的匹配率为69%,共有67个蛋白点在量上存在组间显著差异(三组间两两比较,并行t检验、P<0.05),差异点集中于pH4.0~9.0,分子量集中于20~75KD。结论TD试验能够影响经SSRIs药物治疗后的抑郁症患者的血浆色氨酸水平并引起情绪变化,且情绪变化主要表现在抑郁和迷惑两种情绪。TD试验可诱导抑郁症患者在睡眠周期中出现快动眼潜时缩短、快动眼期比例增加、快动眼期内动眼频率增加等变化。TD模型中动物表现出短暂的抑郁状态如:兴趣减退、活动下降、快感缺失等与人类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可作为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