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临床特点;评价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临床疗效;观察氧化应激在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中的作用,探讨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揭示补肝益肾填髓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应用认知领域评估工具揭示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损害的特征。2.将上述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另设30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石杉碱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周期均为8周。同时测定正常健康人的氧化应激指标作对照。3.评价补肝益肾填髓方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定量表(UPDRS、ADL)、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HDS-R)、氧化应激指标(SOD、GSH、CAT、MDA)变化。结果:1.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损害领域比例依次为执行力(90.3%)、记忆力(84.7%)、注意力(66.7%)、视空间(61.1%)、语言(48.6%)。2.临床疗效: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辨证论治在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定量表(UPDRS、ADL)积分、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HDS-R)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1),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补肝益肾填髓方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社会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3.理化指标: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GSH、CAT水平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清SOD、GSH、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两组SOD、GSH、CAT、MDA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4.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比较,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症状。结论:(1)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受损领域以执行力和记忆力两方面更为常见。(2)补肝益肾填髓方对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3)补肝益肾填髓方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干预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4)补肝益肾填髓方联合石杉碱甲临床效用优于单用石杉碱甲,从而为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