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处可见的竞争也出现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很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体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心理生理都会产生很大变化,心理脆弱敏感,心理环境很容易因为外界境况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容易出现出自卑感,进而产生自卑心理问题。过度的自卑心理会导致青少年与现实脱节,难以融入社会生活,阻碍健康人格的发展,极大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自卑感的关注,深入对青少年自卑感和进行自卑干预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干预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围绕积极心理学在自卑领域的进行的干预研究,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干预青少年自卑心理问题,为我国青少年自卑心理团体辅导和问题个案咨询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研究结合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作用机理,运用Fleming和Courtney(1984)修订的《自卑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从自敬自卑、社交自卑、学业自卑、外表自卑、体能自卑五个因子展开研究。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心理疗法配合正念认知疗法,进行了七次干预活动,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自卑感水平在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父母职业、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上未出现显著差异;青少年自卑感水平在性别、所在年级、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关系、成绩在班上位置上出现了显著差异。2.进行干预活后,实验组前测和后测自卑感水平在社交自卑感和外表自卑感水平降低上存在显著效果,自敬自卑、学业自卑、体能自卑的降低幅度相对较小;对照组自卑感水平的前测和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水平呈现的平均值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活动对青少年自卑感水平降低具有良好效果。干预活动改善了青少年自卑心理问题,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依据,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同感,形成良性循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