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需要是人类个体的天然需要。当人类个体离开母体面临世界,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必然唤醒其安全需要。随着个体自我发展,其对环境的适应和掌控能力逐步提升,自我生存唤醒的安全需要被满足后进入沉睡状态,但环境中其他因素诸如关系层面因素、能力层面因素和精神信仰层面因素会唤醒安全需要。安全感的结构亦随之不断变迁。个体对安全感的寻求是其安全需要被唤醒导致的结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唤醒安全需要诸因素的研究来界定安全感及其结构,即通过反向研究来间接研究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不安全感(安全需要)被唤醒,个体通过调节自我与环境互动结构后产生的确定感和可控感。因此,研究个体安全感和个体对安全感的寻求,首先研究不安全感就成为必然选择。当然,研究个体自信心、自主独立能力、确定感、幸福感等也能正面验证个体安全感,但仍属于间接研究个体安全感。在教育环境中,对学生安全感的研究有着独特而且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领域,教育研究者要用内心来研究和感受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内心。其重要性在于,教育活动的展开需要保障学生(和教师)安全感的多样化需求,同样也应该用安全感多重内涵来反观甚至营造教育环境。但是,研究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安全感,虽然建立在对安全感一般性研究之上,但仍需要关注此阶段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环境中,自我发展更强调自我的文化可建构性。然而,自我的这种文化的可建构性,并非建立在通过对一般性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研究而得出的人格发展理论或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就需要建构一种教育环境中的自我发展阶段性理论来揭示其文化的可建构性。这种理论蕴含学生个体安全感、蕴含教育环境中自我的文化建构性,发展的阶段性,甚至将文明-教育-人性三者内在统一起来。人性跃迁理论的相关探索,是在回应这一要求。人性跃迁理论的相关探索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人性)发展主要分为"前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克服自我中心阶段"、"超越自我中心阶段",各阶段自我(人性)跃迁的动力源于个体对自我的反思和人类文明价值的引导。在对相关理论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现实教育环境中的大学生传记文本分析,考察了学生安全感的结构及其阶段性变迁过程,并分析学生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教育环境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学生安全感的结构和阶段特征,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所处阶段。对学生传记材料的分析,为学生个体安全感的寻求与自我发展关系提供了一种探索性质的答案。即在学生自我发展初期,学生个体安全感和自我发展具有一致性,并且个体所能感受的自由可以看作是以个体安全感为半径的圆。但随着个体适应环境能力发展,自我发展机制要求个体不断打破个体安全感的疆域,去探索和纳入世界,去实现人性跃迁和包容性发展。在教育环境中,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重要性和个体安全感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同时考虑,不可偏废。其中,用文明价值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并让其主导个体安全感建构和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是关键之路径。在最后,研究对我国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教育自身、教育条件、教育体制三个概念工具分析教育系统和教育活动;倡导教育自身是教育系统的核心,而文明共同体之教育关系是教育自身的核心,并用教育者教育信仰来保证这种关系;安身立命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保障了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安全感""和"自我发展""的双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