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gel法玻璃管载TiO<,2>光催化乙烯气体的研究

来源 :大连轻工业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玻璃管基体上制备了TiO<,2>薄膜,并且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中研究了二氧化钛光催化乙烯气体的反应.在实验中通过改变二氧化钛薄膜的热处理温度、镀膜次数、担载手段、紫外线强度等条件,研究了TiO<,2>.光催化效率随上述条件变化的结果.并利用椭圆偏振测厚仪、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可见-紫外光谱仪等手段和方法分别对TiO<,2>薄膜的厚度、表面形貌、结构、表面羟基、光透过率、吸收率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30℃热处理的三次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薄膜在紫外灯照射下,经过4.40h就可以将浓度为178.57ppm的乙烯气体清除掉.通过分析得出了反应过程中乙烯气体浓度变化和反应时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紫外灯照射强度,研究了光强度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还对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钛粉体进行了光催化反应,比较了它们对乙烯气体光催化的效果;最后,通过改进担载方法制备的TiO<,2>光催化填料仅用2小时40分钟就将相同量的乙烯气体清除掉,大大提高了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这对二氧化钛的实际应用将有很大的意义.通过对TiO<,2>性能的研究发现,锐钛矿晶型对乙烯气体有较好的催化效果,一次溶胶镀膜厚度约为205nm,以后每次镀膜大约增加150nm,在热处理时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薄膜表面晶粒变小,这有利于提高薄膜表面二氧化钛的比表面积;二氧化钛薄膜在热处理时随温度的升高,表面晶体逐渐长大,薄膜比表面积下降.由UV分析知道,实验室制备的二氧化钛粉体发生了蓝移,有利于提高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效率;并且通过分析,认为薄膜对紫外光的吸收同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表面羟基,比表面积以及薄膜缺陷对光催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以电磁无损检测自动系统为代表的快速电磁无损检测系统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金属工件产品质量的快速实时检测与控制,这一发展趋势推动了快速、数字化的电磁无损检测设备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在WGF-X系列微机式钢铁材质自动分选仪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能够适应电磁无损检测自动线的高速数字化的电磁无损检测设备。为此,本课题开始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电磁无损检测试验装置的研究。由于电磁检测对多种参数的敏感
CdS纳米粒子不同于体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当颗粒尺寸小于其激子波尔半径时,产生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CdS纳米粒子优异的性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非线性光学器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纳米材料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指聚合物与无机相的纳米颗粒或纳米前驱体进行复合组装而得到的体系,而此类材料中的多相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其性能与各相间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用两步法对蒙脱土表面修饰的改进,以期改进相间相互作用。同时,采用插层复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以改进
该文研制了两种全新的荧光丙烯酰胺单体:N-[4-(苯并噁唑-2)苯基]丙烯酰胺(BPAA)和[2(4-丙烯酰胺基)-苯基]-苯并噁唑-5-磺酸(AAPBSA),采用红外分析、核磁分析、紫外吸收、双键
本课题以聚己内酯(PCL)/聚(对-羟基苯乙烯)(PVPh)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DSC、FTTR、AFM、TEM对不同制备条件下PCL的结晶行为以及共混薄膜(130±10nm)中PCL的枝化结晶形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共混物薄膜中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PCL不同的结晶行为。溶液浇铸的薄膜中,溶剂促进了PCL的结晶同时抑制了PCL与PVPh之间的分子间氢键。样品经过熔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