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社工介入医患双方沟通的有效方法,评价医务社会工作方法作用于患者对医患关系、医疗服务满意程度及心理情绪等的干预效果,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医务社会工作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骨科入院的400余名患者中的200名,根据调查对象入选与剔除标准,将200名患者随即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100人。干预组由医务社工利用专业医务社工实务方法进行干预,时间一到两周,主要方法归于三个方面,即:连接医患、搭建桥梁;医疗社会信息服务;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等。对照组则不接受医务社工服务,进行常规住院治疗及服务。干预阶段结束后,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医患关系满意度及心理情绪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干预组90人,对照组102人。调查对象汉族18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7.4%;住院平均天数(12.99±10.69)。年龄为14岁~80岁,平均年龄为(36.79±14.77)。其中男性127人(66.1%),女性65人(33.9%),性别比为1.95:1。城市95人(49.5%),农村97人(50.5%),城乡比为0.98: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在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效果评价中,①干预组的医患现状认知得分,医患关系和谐程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医疗专业服务总满意度及三个分选项得分,干预组高与对照组(P<0.05);③干预组在医疗信息支持满意度总分、医疗保险和伤残鉴定信息支持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相关法律信息满意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方面,总满意得分与分选项均为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⑤心理情绪干预评估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抑郁情绪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焦虑情绪检出率上,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医务社工利用专业社工方法介入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纾解患者在入院期间的压力,提高他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对医务人员的理解,降低他们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偏见。应进一步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方法理论体系,实施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