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目前,国内外VAP的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直接导致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本研究旨在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风险因素,了解ICU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临床依从性及其对VAP发生率的影响,通过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优化适用于临床的集束化干预策略,提高医护人员对临床指南的依从性,以期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临床实践剖析及头脑风暴等方式,确定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回顾病历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核查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依据2013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明确VAP诊断,根据是否感染VAP分为病例组和感染组。应用χ2检验,分析各个相关影响因素与VAP的关系后,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VAP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以ICU科室完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策略核查表》为依据,回顾性统计集束化干预策略整体及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计算医护人员对集束化干预策略整体及各项措施依从性,找出集束化干预策略实施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用χ2检验,分析集束化干预策略各项措施依从性与VAP的关系,验证现行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各项措施是否均可直接降低VAP发生率。3.借鉴多准则决策分析法优化集束化干预策略。收集国内外预防VAP指南中的推荐措施,与前期回顾性调查分析得出的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的措施汇总,确定集束化干预策略初稿。由研究者基于多决策分析法设计专家咨询问卷进行专家咨询,多准则分析中的各个准则权重值依据各位专家对准则重要性评分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将各位专家对各项VAP预防措施评分的平均分值乘以权重值之后,按照大小排序,最终取分值最高的前6项干预措施组成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集束化干预策略核查表。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六个因素包括集束化干预策略未完全依从、无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管理失效、气管切开、吸烟史、年龄≥60岁是VAP发生的风险因素,而肠内营养是VAP发生的保护性因素。集束化干预策略5项措施中,抬高床头30°~45°、每日唤醒及拔管评估、口腔护理及预防消化道溃疡4项措施依从性可影响VAP的发生率,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预防VAP的发生无影响。按以上顺序,临床医护人员对各项措施的依从性分别为88.73%,82.35%,97.06%,44.61%,98.04%。多准则决策分析结果显示,适合纳入集束化干预策略的项目有6项,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使用0.1%氯己定进行口腔护理;床头抬高30°~45°;每日唤醒及拔管计划;持续声门下吸引;除可见污染或破损,不主张常规更换呼吸机管路。结论影响ICU患者VAP发生的因素多源且复杂,其中集束化干预策略未完全依从对VAP发生率影响显著。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对集束化干预策略各项措施的依从性参差不齐,其中,抬高床头30°~45°、每日唤醒及拔管评估、预防消化道溃疡依从性未达标(低于95%),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通过多准则决策法优化集束化干预策略用于预防VAP的发生,将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指南的依从性,降低VAP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