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包括合肥在内的16个城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名单。此后,作为安徽省省会和皖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合肥市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提出“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多角度推进建设进程,创新城市建设取得突出进展。2011年,合肥市荣获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如何更客观、有效地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建设能力关系到城市创新建设步伐中关键点的把握,对合肥和其他城市的比较分析也有助于指导合肥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在建设中解决关键问题,使创新型城市的力量对周边产生领导和辐射作用。文章总结了创新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关键要素,在借鉴了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指标相关结构并做出了改动和完善,从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低碳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确立具体衡量指标,最终确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创新型城市综合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了合肥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南昌和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南京共9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9个城市在各要素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及排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合肥的综合创新能力一直处于明显劣势,与一线城市以及中部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六年间得分逐步增长,与其他大部分城市差距总体上也呈现缩小趋势,这说明在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后,合肥一直在努力跟进发展步伐,尤其是2010年合肥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后,合肥的正在把握这一优势契机,稳步推进城市各方面建设。在经济、科技、社会和低碳四个要素上,合肥的经济发展能力一直明显较低,与一线城市以及中部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合肥的城市经济发展状态和地位处于比较对等的情况,要求我们继续加快经济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合肥的社会服务能力最具劣势,在九个城市中排在最后,且六年间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停滞不前,迫切需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合肥的低碳发展能力得分期初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是排名最靠前的,六年间合肥的得分和整体排名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并且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这个一级指标的发展情况十分危急,最初的优势地位也逐步失去,这说明低碳发展能力这一要素还没有充分得到重视,低碳发展能力建设还没达到成熟,因此得分才会如此不稳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一指标要素的建设和发展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追赶契机和挑战;而目前合肥目前最具发展优势的是科技发展能力,六年间合肥的排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跃居到了中部六省的首位,实现了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这说明合肥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抓住了核心的科技建设,树立的“科教兴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也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实施,未来合肥需要继续把握这一优势,带动整体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主要从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官产学研合作水平,推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多渠道提升政府总体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创新型城市的理念,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加强财税支持力度;三是改善创新的综合环境:培养创新文化氛围,重视低碳发展建设和综合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