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为明确MUC1、β—cateni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恶性行为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MUC1、β—catenin在不同大小及生物学行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探讨MUC1、β—cateni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生长、转移的相关性。实验设计和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甲状腺标本、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MUC1粘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根据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年龄、性别将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分成亚组,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NIS—Elements BR 2.3测定MUC1粘蛋白表达的灰度值显示表达量,光学显微镜下MUC1粘蛋白和β—catenin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显示异常表达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MUC1表达量(134.5±10.3,灰度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99.1±5.6,灰度值)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101.0±7.2,灰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MUC1异常表达率56.6%,正常甲状腺组织MUC1异常表达率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MUC1异常表达率15%,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后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甲状腺乳头状癌β—catenin异常表达率71.7%,正常甲状腺组织β—catenin异常表达率20%,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β—catenin异常表达率40%,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后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MUC1灰度值测定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按肿瘤直径≥1cm和<1cm分,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UC1异常表达率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Logistic回归显示,显著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因素有MUC1的异常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性别(女性好发)(P<0.05);与MUC1的表达率有显著相关的因素为有无淋巴结转移、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和性别(女性好发)(P<0.05)。结论:MUC1的异常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进展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行为的预测因子。MUC1的表达和β-catenin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提示MUC1-β-catenin途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