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信贷风险问题,这已阻碍了农户信贷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难以进行;以及建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农村金融在低风险、高效率的环境中运行就难以实现;还有,农户融资行为就会受到抑制。本文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为分析主体,立足于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风险。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风险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信用环境差、经济基础薄弱、残缺的风险补偿机制、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户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户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基于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风险成因的分析,本文以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交易成本与信用行为的关系为理论分析基础,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借贷的博弈过程,阐述了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信贷的效率损失。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的效率损失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博弈过程带来的成本—收益的权衡。本文系统地对一些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阐述各模型的思路、优缺点,探讨我国银行业应用这些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风险现状出发,本文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引入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示例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农户贷款的风险状况。最后将结合现状提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