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后适应是心脏保护的重要手段,但不同年龄其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差别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预观察缺血后适应在离体大鼠心脏中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观察不同年龄的大鼠离体心脏中这种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健康的雄性SD大鼠5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其中包括幼年大鼠(1-2月,150-200g),青年大鼠(4-5月,300-350g),中老年大鼠(14-16月,600-700g)。各年龄组大鼠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缺血再灌组和缺血后适应组,每组6只。将大鼠麻醉后,迅速取出心脏后,通过Langendorff系统进行离体心脏灌流,灌流液为当日新鲜配制的K-H液,以多导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HR、LVDP、LVEDP、dp/dtmax、dp/dtmin等。缺血再灌组的大鼠心脏经历平衡灌流30min,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适应组的大鼠经历平衡灌流30min,缺血30min,再灌注前给予6个10s再灌/10s缺血的循环后接着持续再灌注。实验过程中,分别留取平衡灌流30min、复灌1min、3min、5min、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各个时间点的灌流液,评估冠脉流量并测定其中的CK、LDH的活性,复灌2个小时结束后,取下心脏以TTC染色法检测梗死心肌的范围。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1)各年龄组组内不同处理之间比较平衡灌流30min末,即缺血之前:幼年、青年及中老年组内:I/R组与IpostC组LVDP、dp/dtmax及dp/dtmin的绝对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120min末:幼年组:和I/R组相比,IpostC组LVDP、dp/dtmax及dp/dtmin恢复率明显增高(P<0.05)。青年组:IpostC组dp/dtmax恢复率明显高于I/R组(P<0.05);但IpostC组LVDP及dp/dtmin恢复率与I/R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组:IpostC组LVDP、dp/dtmax及dp/dtmin恢复率与I/R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同处理下各年龄组组间比较平衡灌流30min末,即缺血之前:青年组中不管是I/R组还是IpostC组的LVDP、dp/dtmax和dp/dtmin绝对值均分别高于相对应的幼年组(P<0.05)和中老年组(P<0.05);而中老年组LVDP、dp/dtmax和dp/dtmin的绝对值均高于相对应幼年组(P<0.05)。再灌注120min末:幼年组与青年组中,I/R组LVDP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dp/dtmin的恢复率无差异(P>0.05);而幼年组和青年组LVDP恢复率高于中老年组(P<0.05)。幼年组中,IpostC组LVDP、 dp/dtmax、dp/dtmin的恢复率与青年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幼年组与青年组LVDP、dp/dtmax、dp/dtmin的恢复率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2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和数量各个年龄组大鼠心脏在平衡灌流期间无心律失常发生,再灌注期间各个年龄组均有心律失常发生,包括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和短阵室速,通常发生在再灌注的20min内,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统计结果显示,各个年龄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肌酶学指标(1)各年龄组组内不同处理之间比较:本研究观察到,平衡灌流末即缺血之前,各个年龄组内的CK、LDH(IU/ml)的活性在I/R组与Ipost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灌的20min内各个年龄组均出现LDH活性的增高,幼年组组内IpostC组的复灌3min时LDH活性低于同年龄的I/R组(P<0.05),但是青年和中老年组内I/R组与IpostC组之间无差异(P>0.05)。各个年龄组的CK值在再灌注的10min内出现最大值,从复灌3min开始各组数值明显高于平衡灌流末的CK值(P<0.05),在30min时下降。幼年组及青年组IpostC组复灌5min的LDH活性均低于同年龄的I/R组(P<0.05),但是中老年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2)相同处理下各年龄组组间的比较I/R组:幼年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在平衡灌流30min末,即缺血之前:CK和LDH的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灌后各年龄组CK和LDH的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中老年组的LDH在复灌3min时明显高于幼年组及青年组(P<0.05)。IpostC组:幼年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在平衡灌流30min末,即缺血之前:CK和LDH的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灌后,幼年组在各时间点CK和LDH的活性明显低于青年组和老年组。中老年大鼠的CK和LDH的峰值高于幼年组和青年组(P<0.05)。4心肌梗死面积(1)各年龄组组内不同处理之间比较:幼年组、青年组:Ipost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同年龄组的I/R组的梗死面积(13.26%±2.48%vs21.91%±8.56%,P<0.05;16.96%±1.79%vs41.98%±3.16%, P<0.05);中老年组Ipost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与同年龄组的I/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6.20%±5.38%vs42.02%±3.76%,P>0.05)。(2)相同处理下各年龄组组间比较I/R组:幼年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21.91%±8.56%vs41.98%±3.16%,P<0.05;21.91%±8.56%vs42.02%±3.76%, P<0.05);青年组心肌梗死面积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98%±3.16%vs42.02%±3.76%,P>0.05)。IpostC组:幼年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青年组的面积(13.26%±2.48%vs16.96%±1.79%,P<0.05)和中老年组的面积(13.26%±2.48%vs36.20%±5.38%,P<0.05);青年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中老年组(16.96%±1.79%vs36.20%±5.38%,P<0.05)。结论:1遭受相同的缺血负荷下,幼年组大鼠出现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青年和老年组;而幼年组与青年组LVDP恢复率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2缺血后处理可明显减少幼年及青年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缺血后处理不能明显减少中老年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3缺血后处理对幼年及青年大鼠再灌注损伤释放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K、LDH有减少的趋势,但是在中老年大鼠中这种趋势不明显;4缺血后处理可明显增加幼年大鼠LVDP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及dp/dtmin恢复率;可明显增加青年大鼠dp/dtmax恢复率。但对老年大鼠心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