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市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本区的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市镇,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本区的市镇发展状况,也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而且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以及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均有积极意义。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新置“镇”的方式多样:一是从唐代的军事戍守性质的军镇转变而来;二是因县治迁移而降旧县城为镇;三是草市升格为镇;四是从村、店发展为镇;五是驿站升置为镇;六是由税务坊场改置为镇。而由镇升为县、或发展为县则是当时本区“镇”的变化的另一种情况。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镇”经历了内涵变化(由军镇到商业聚点)和数量变化(从少到多)的过程,这是当时本区农村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它既为加速本区乡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本区乡村城镇化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镇”的性质和数量发生演变的同时,四川盆地的草市也大量兴起,草市的大量兴起,且经济功能的加强,不仅是当时本区农村内部变革的又一重要表现,也成为当时本区乡村城镇化兴起的另一重要标志。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市镇主要有资源型、商品集散型(包括交通型和商业型)、手工业型和消费型等4种类型。这些市镇的存在和分布,为本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朱时期四川盆地市镇总数为851个,其中资源型市镇分布最多为盆中丘陵,其次是川两平原,第三是盆东平行岭谷,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商品集散型市镇分布最多为盆中丘陵,其次是川西平原与是盆东平行岭谷,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手工业型市镇分布最多为盆中丘陵,其他地区均无手工业型市镇的出现;消费型市镇分布最多为盆中丘陵与盆东平行岭谷,其次是川西平原与盆地边缘地带。市镇数量增长最快的是商品集散型市镇,其次是资源型市镇,再次是消费型市镇,最后是手工业型市镇;拥有市镇数量增幅最大的是盆中丘陵地区,其次是川西平原地区,再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地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地区;从总体上看,市镇基比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盆东平行岭谷,其次是盆中丘陵,再次是川西平原,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另环比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盆中丘陵,其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再次是川西平原,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总体而言,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市镇不仅分布广而且总体发展速度快,尤其唐宋之间其数量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正是当时本区乡村内部重大变革的突出表现,也反映出当时四川盆地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