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对“圆”的认识早在人类的发轫之初便产生了。华夏初民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开始了探索与发掘的时代,形成了对圆初步的意识。自此以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对“圆”予以极大的关注。这样,“圆美”意识便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 直至今日,“圆”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揭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生生不息、周流运转的宇宙生命运动形态,体现了中国艺术对圆融境界的不懈追求。这种发展变易、追求圆备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所需要的。 本文写作按照由现象到本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逻辑顺序展开,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圆美观的内涵阐释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历史追溯。在艺术美学中,“圆美”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和谐性、气韵的流动性及意境的浑厚性三方面。从纵向角度考察,原始社会至魏晋以前是圆美观形成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人从对天地日月的认识中产生了对“圆”的最初意识;魏晋南北朝是圆美观的发展阶段,人们受“圆道”观念影响开始从文学艺术角度谈论“圆美”问题,“圆”成为论艺的一种审美标准;唐宋至明清是圆美观的成熟阶段,谈论“圆美”的文人与日增多,并逐渐扩展到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 第二部分从横向角度分别阐述了古代圆美观在传统艺术中的表现,涉及到诗文、小说、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样式,系统阐明了中国古人在不同领域对“圆美”观念的重视并将“圆”作为品评艺术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 第三部分深入挖掘了传统圆美观念形成发展的文化哲学基础。其中,《周易》太极哲学思想为圆美观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由《周易》宇宙圆道运转观念衍发出来,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方式、宇宙观,为美学中的圆美观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与圆美观发展有密切关联。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还是道家的“道圆”、“和合”思想,抑或是佛家的“理圆”、“圆融”观念都与圆美有相通之处。 最后一部分则总结了中国传统圆美观的当代意义。“圆”不只是古代美学的一个研究范畴,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圆美”思想与中国人传统的圆形思维方式、宇宙观、时空观息息相关,揭示出华夏民族运转不息、生机盎然的艺术生命精神及文化心理中对和谐、美好、圆满之境的理想追求。就目前文艺理论、美学研究的趋势而言,对“圆”的追求也契合当代研究方式走向兼取百家、融会圆通的方向。走入不断上升、发展的圆美之境,是我们艺术追求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