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时期的设计观念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人们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1]。密集的信息与高科技在为人们带来了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与心理开始得不到满足。于是各种情感化设计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设计师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性、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关注,尝试着用生活的语言设计生活。
但在一种新的设计思潮融入到设计活动之初,其方法和理论体系往往都是不完善的。真正要把情感元素很巧妙地融入到产品中还是比较困难,通过设计语言的确可以传递或者主动去激发使用者的情感体验,但是这些情感体验应是与设计目的性相关的[2],只有当产品的形式能充分的支持其良好功能的使用时,使用者对这个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产生的情感才能持久并发展为一种具体美。
如果仅仅为了表现某种“情感意义”而在产品身上添加与其功能和形式无关的内容,影响到产品本身语义的传达以及其本来性能的发挥,那么这个设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产品设计实际上是以实用功能为主体的商品设计,在对产品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不管是加入情感元素,还是融入文化元素,都要寻找与产品语义相关的形式,使产品的各部分价值以一种最和谐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们的心。
本文主要针对这个话题,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对产品设计这项活动重新进行审视,分析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在产品设计中应该如何处理并且分配各种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信息的传达过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包括设计师的编码和消费者的解码过程,总结出影响产品信息顺利传达的各种因素,对它们加以分析并找到解决的方案;另外本文还对产品形象设计中各种符号的运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出形态、色彩、材质这三大类设计符号的编码规则,帮助设计人员更深刻的去认识这些符号在产品形象设计中的意义。本文还着重分析了产品设计符号中的情感问题,指出产品情感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它的存在并不是设计者自己的一种情感宣泄,而是要结合产品自身的性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实现,创造出一种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情感。最后本文结合前面得出的结论进行案例分析,将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于手机外观设计这项活动中,进一步强化理论,指导设计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