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植物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其在演化过程中必然记录了地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开展化石植物的研究工作对我们更好地预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甘肃宝积山盆地作为甘肃省重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侏罗系广泛发育,其中含煤地层中保存丰富的化石。本文以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的银杏纲和茨康纲植物化石为材料,共鉴定了银杏纲1属2种:奥勃鲁契夫似银杏Ginkgoites obrutschewii Seward,西伯利亚似银杏(相似种)Ginkgoites cf.sibiricus(Heer)Seward;茨康纲2属4种: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竖直茨康叶Czekanowskia rigida Heer,狭叶拟刺葵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 Heer,华丽拟刺葵Phoenicopsis speciosa Heer,其中石拐茨康叶是在宝积山盆地的首次发现。本文对狭叶拟刺葵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 Heer、竖直茨康叶Czekanowskia rigida Heer、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西伯利亚似银杏(相似种)Ginkgoites cf.sibiricus(Heer)Seward四种叶片化石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运用气孔比率法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2体积分数,其值为1.55×10-3,所获结果与GEOCARBⅢ碳平衡模型中的最佳拟合曲线基本接近,表明茨康植物可以作为恢复地史时期古气候的良好材料。利用CO2浓度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ΔT=4.0×lnR(CO2)),基于本文研究的RCO2值,得出侏罗纪时期温度增量ΔT约为6.6℃,当时温度约为15.5℃,说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处于一种比现今温度高的环境中。此外,角质层构造研究表明:角质层一般较薄,表皮细胞上少见乳突或毛状物,气孔略微下陷等特征,指示了其生长在温暖湿润古气候条件下。与当前植物群主要以银杏类植物(银杏纲和茨康纲)占主导地位,真蕨纲、楔叶纲和松柏纲所占比例较少,苏铁纲分子最少所指示的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为温暖潮湿的环境相符。这种环境也有利于当时研究区化石植物的繁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