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初探——党报改革路径下《解放日报》的深度报道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自2000年起开辟常设性深度报道栏目的13年新闻实践为素材与基础,具体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党报这一特殊场域中的渗透、融合、妥协与发展。多角度地考量,一线新闻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对新闻理念的革新,包括对整体报纸理念革新的作用与价值,最终体现出新闻生产实践的独特影响与价值。  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中国新闻界、新闻与传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久矣,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有关专业要求的控制系统,与宣传控制、市场控制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平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业外在环境与业内结构不断调整,过去的“三角关系”是否已有所改变?本文从《解放日报》一栏目的13年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大量一手实地材料分析,详细记叙了在一线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编辑层面的丰富渗透、融合,以及原有党报理念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矛盾、妥协与发展。我们惊讶地发现,即使在我国原有宣传体系中最为“坚硬”的党报系统,新闻专业主义也已逐渐寻找到独特的生存方式,开始不断发展。而一线党报新闻工作者,通过场域的转换,已开始相对自如地在两种控制系统中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在深度报道这一领域平台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已能逐渐看出原有的党报理论、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我国当下都已在相互妥协发展中,出现了异化与重构,开始显示出新的特点与生命力。  在大量分析具体一线新闻生产实践的案例中,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解放日报》近10多年来,在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中的纠葛发展。这也为时下在困境中的党报改革,提了一个醒:面对鲜活的一线实践,只有更加重视一线记者编辑的声音与改革创新,党报与诸多平面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未来,才有可能寻找到改革的正确方向。
其他文献
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是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效果,即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 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是由于报道者的无意之
期刊
“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行走的人在路上的想法;走路人只关心路的去向,周遭都是平淡无奇的……奇迹。卫西谛在豆瓣的自我简介是:影迷,旅行者,胶片控,读书人。  现在,或许得加上一条:201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文版封面照片的作者。“短篇小说女王”门罗在获得诺奖之后不久,译林出版社即宣布同时推出7部门罗代表作,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完整规模的门罗作
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人们不仅追求高质量物质生活的享受,而且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层面的审美。随之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综合性的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媒介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我国媒介集团的发展目前却面临着内部整合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要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