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区新民油田东垒区块为研究区,在密井网条件下,应用河流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泉头组三、四段扶杨储层沉积微相与单砂体展布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控制。在标准层控制、分级旋回对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封闭骨架剖面控制下的河泛面系列辅助对比的综合对比方法,将原FY16小层细分为34个沉积时间单元。通过岩电分析,建立了测井相模式。应用沉积体系及空间相模式理论进行平面沉积微相综合研究及单砂体识别,进一步揭示了沉积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单砂体分布特征,垂向上达到成因单砂体级,平面上达到了微相级。研究表明,各类河道砂体是本区有效储层,主要类型有分流道、小型决口河道、次分流河道砂体等,并预测出180个河道单砂体。通过非均质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单一河道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特别是次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在河道砂体内起到遮挡、阻流、特低渗透等作用,对层内水驱油方向、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岩心、测井剖面、平面微相精细解剖,系统揭示了大型复合砂体组合成因、内部结构及其对非均质性的影响,将垂向切叠类型分为4类8亚类,建立了垂向切叠模式。该类砂体分布面积大、联通好、物性好,是区块的主力油层。综合研究表明,区块内扶杨储层明显为西南物源,属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总结出5种沉积模式及垂向演化序列,对储层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注采井网及开发动态资料研究宏观上剩余油分布规律,找出6种主要剩余油分布类型,并对各个沉积时间单元砂体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为区块注采调整、开发动态分析及措施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油田开发中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新民油田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稳油控水、实现良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