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综述了近十年来脾虚证的研究文献,发现虽然脾虚证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证型分类,治方配伍规律,以及不同证型间方药运用的区别、特点等,都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课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查阅古今(2005年以前)文献216部,收集整理并最终筛选出治疗脾虚证方剂945首,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运用数据分析相关方法,从方证关系,反向研究脾虚证具体分型,尤其是诸如脾阴虚、脾血虚、脾阴阳、气血两虚等争议性证型;探究各分型具体方药配伍规律、特点,相似证型用药差别,以及脾虚证治方的总体配伍规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以原方功效、主治症状、组成药物的功效为依据,对方剂主治证型施行归纳、分析、分类;分别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出的具体证型所用方药、药量进行分析,探讨主治该类证型方剂配伍规律,以及相似证型之间用药的异同。所用软件分别为"Excel2007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2005_DMAddin数据挖掘程序”,"spss18.0”。研究表明,脾虚证可分为5个证候组,17个具体证型。分类除气虚外,还存在阴虚、血虚证型,但均以气虚为基础,实为气阴、气血两虚证;除阳虚外,存在与其它脏腑(如胃、肾)相兼为患的阴阳两虚证型,但是以阳虚为前提,是在阳虚基础上发展而成。各分型治疗方剂配伍规律在用药类别,基础方药,常用药对,核心配伍,每服药量及比例等方面各有特点,同中有异。与脾虚相比,脾胃亏虚治方使用消食、理气药较多;脾气虚、阳虚治方用药种类基本相同;脾阴虚治方以脾血虚治方为基础,治脾阴虚当顺脾性祛水湿清虚热。脾虚证所有治疗方剂均以补气药为配伍基础,以补气、理气、利水渗湿、收涩药配伍为基本模式,以白术、炙甘草、茯苓、陈皮为基础用药。课题在筛选治疗脾虚证大量方剂的基础上,以方测证,参照国家标准,对脾虚证范围、分类予以探析、归纳;运用相关软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每个分型的具体治方进行了数据分析,较为清晰的阐释了其方药配伍规律,及与相似证型之间的用药区别;提炼、概括了脾虚证治方的总体配伍规律,对脾虚证理论发展与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