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层面开始大面积清退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这一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群体,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层面不再具有合法地位和存在的法理依据。然而,大量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研究结果和调研数据表明:代课教师在城乡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地消失,只不过以更加隐蔽的不合法身份事实地存在着。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度存在的固有“硬伤”和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等原因,城乡中小学校的代课教师并没有像政策预期的那样快速消失。代课教师群体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代课教师“清”而不“退”的深层原因和制度机理到底是什么?代课教师与正式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是否有违《劳动法》、是否侵犯了教师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课教师群体最终应该走向何方?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均困扰着我国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 笔者生长在一个代课教师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一个普通代课教师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对代课教师具有天然的情愫。借力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顽疾’问题研究”课题组在山西省四个地市、十一个县(区)调研的大量事实和数据;同时,在中国知网以“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政策”、“中小学校”等为关键词,搜集了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40余篇、优秀博硕论文10余篇,并查阅了2000年以来《山西省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民办教师现象透视》等相关著作,占有了大量代课教师相关问题的事实和数据;另外,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笔者还访谈了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学历共计67位代课教师,对代课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对代课教师的清退政策、代课教师的“清”而不“退”、代课教师的素质状况、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现状和城市代课教师数量等六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代课教师清退政策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对代课教师的刚性需求促使基层学校求助于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代课教师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侵害,代课教师问题还未受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城市代课教师反弹现象突显教师编制制度的“硬伤”。 为了破解目前代课教师存在的难题,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代课教师清退政策应符合地方教育发展形势,改革现行的教师编制制度,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代课教师进行规范管理,保障优秀代课教师的生存权与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