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与河北沿线社会变迁研究(1880——1937)

来源 :包头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7216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以京汉铁路河北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时间界定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即晚清末期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该文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学、交通运输学、统计学及风俗礼仪学等理论,以河北各地方志材料为基础,使用多种方法全面论述京汉铁路在河北沿线地区由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京汉铁路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历经坎坷终于在1905年建成通车。铁路出现以前,河北中南部的传统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和驿道。水路以海河水系及大运河最为发达,陆路则依旧使用元代时期形成的驿道。京汉铁路投入运营后,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干的新交通体系网络。传统的水陆交通路线逐渐被冷落,以车站为中心逐步演变为新兴城市,传统商贸路线上的封建城市趋向衰落。因京汉铁路的开通,河北农村自然经济开始加速瓦解,农作物商品化、专业化得到加强,农产品对外运输能力提高。以此同时,铁路强力的带动了沿线近代工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业表现尤其突出。铁路拉动了沿线商业市场的繁荣,贸易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商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多。铁路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内陆传统城市形态的演变,引起了沿线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的重构。京汉铁路的开通,不仅促使经济发生变革,而且引起沿线居民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发生较大的转变。  从晚清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京汉铁路始终处于动荡时代。尽管它对河北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但铁路这一新式交通运输方式却给近代河北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珍惜在此转型过程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对京汉铁路与河北社会变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真探究其间的经验教训,为今日依然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兴起,16世纪中叶陡然衰落,这期间由于欧洲相似经济结构的发展,它从南方扩散到北方。一时间,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在古
丁戊奇荒是有清一代极为惨烈的灾荒,山东是丁戊奇荒最早发生的地区。其时,有一大批传教士在山东传教,在他们眼中,丁戊奇荒是一场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的巨祲。关于丁戊奇荒的原因,他
为了提高硅酸铝耐火材料在含碳气氛中的抗损毁性和使用寿命,研究成功保护性涂料,它是由一定粒度的各种耐火材料组成的粉料混合物,其中引入了可使各组份与被保护的材料粘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