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微球的表面改性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_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性微球(MPM)是指通过适当方法使无机纳米粒子和有机高分子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这种磁性微球除了具有高分子微球的众多的特性,可通过共聚和化学改性等方法赋予其表面多种反应性功能基(如-COOH、-OH、-CHO、-ArCH2Cl、-NH2等),可以接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抗体、抗原等),还具有超顺磁性,能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方便迅速的分离。因此,自70年代以来,磁性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在细胞分离、蛋白质提纯、免疫测定和靶向药物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磁性微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和丙烯酸等为共聚单体,采用改进的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核/壳型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探讨了超分散预处理工艺、反应温度、引发剂、表面活性剂、Fe3O4/St比等对合成的影响,对改性磁性微球的粒径、磁含量、磁性能、官能团含量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单分散、强磁响应性和高蛋白质吸附容量的改性磁性微球,其中,羧基磁性微球其磁含量可达17.65%。到目前为止,以马来酸酐为改性单体,采用改进的微悬浮聚合法来制备羧基修饰的磁性微球,还未见文献报道。 在微量热研究方面,首先研究进行了硒和镉无机粒子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作用的微量热研究,通过对硒和镉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作用的热功率输出曲线进行分析,获得了药效等方面的信息。结果表明,将微量热方法用于研究磁性微球类化合物与蛋白质、细胞等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在磁性微球的应用研究方面,本论文主要采用微量热法,结合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表面的磁性微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磁性微球浓度、蛋白质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作用的影响;对美国bangs公司的磁性微球与BSA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改性后的磁性微球的蛋白质吸附容量大大增加,可达566.8mg BSA/g微球,远大于王胜林等制备的磁性微球对BSA的最大吸附量67.8mgBSA/g微球,与美国bangs公司生产的磁性微球的性能大致相当。而且,通过微量热法来确定磁性微球与BSA相互作用的机制与普通光谱法所得结果一致,但微量热法具有精确和直观、微量化和自动化、操作简便和耗材低等优点,能自动跟踪微球与BSA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得到了光谱法所无法得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从不同角度研究磁性微球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但目前有关磁性微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在国内外都尚未见报道。
其他文献
形状记忆合金(SMAs)作为一种智能型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医疗卫生、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土木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在已应用的形状记忆合金体系
从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插条年龄、直径、叶片数,扦插时间对喀斯特石质山地适生树种月月青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用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直径在0.35 cm
将E 元素引入到Ce-Zr-O 固溶体中,考察了不同E 含量和制备方法对储氧性能的影响。将性能最好的Ce-Zr-E-O 固溶体储氧材料引入到甲烷燃烧催化剂体系,考察了不同储氧材料载体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机械农业、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仅次于电热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就施用磷石膏对土壤氟含量和土壤对氟吸附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连续4年施用磷石膏改良土壤后,0—20cm土层全氟积累现象明显.但是,土壤水溶性氟含
<正> 大气中的雷电现象不仅对航空飞行、森林保护、高压输电及近代国防工程设施等都有极大影响,而且,与云雾降水及冰雹形成等紧密相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73年编印
介绍了屋顶绿化的原则、屋顶绿化的种植形式和类型,提出了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方法和种植设计要点。
水中镉、铅这些重金属离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其他的重金属离子如镍、钴、锌和铜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重金属元素,人体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所以研
全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崛起拓展了新闻传播的价值空间,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也成为其现实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着生成、影响和反思的逻辑关系,对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信息茧房
<正> 石鼓文为秦刻,早有定论,是记述秦国君游猎祭祀活动的,故亦称“猎碣”。唐初在陈仓石鼓山(今宝鸡市石嘴头附近)发现,故又有“陈仓十碣”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