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现有中药灌肠治疗CKD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并结合CKD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创立灌肠新方;2.基于“肠-肾轴”理论,观察灌肠新方对CKD3~5期非透析患者肠道机械屏障、微炎症状态等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方治疗CKD的潜在疗效性及安全性;3.观察灌肠新方含药血清对人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研究该方保护肠道机械屏障的机制。方法:1.数据挖掘。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 Med数据库,检索2019年12月31日之前中药灌肠治疗CKD的文献,筛选、归纳文献中的灌肠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得出CKD中药灌肠方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新方组合,并以次创立灌肠新方。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116例,经区组随机法分为安慰剂灌肠组和中药灌肠组,每组58例,两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安慰剂/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每次保留1小时,每天早晚2次,每周5天,疗程4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内毒素、D-Lac)、炎症状态(CRP、IL-6、TNF-α)、肠源性尿毒症毒素(IS)、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便秘患者症状(PAC-SYM)评分等指标。3.细胞实验。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中药灌肠组、中剂量中药灌肠组、高剂量中药灌肠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予灌肠,低、中、高剂量组按1:2:4分别予0.4m L、0.8m L、1.6m L中药灌肠,每次保留30分钟,每天早晚2次,疗程5天,于末次灌肠1小时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收集上层血清。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中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高剂量中药灌肠血清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LPS 100μg/m L诱导细胞炎症损伤,中药灌肠血清组将细胞培养液更换为10%含药血清,模型组加入空白组大鼠血清,各组均孵育24 h后检测细胞上清Claudin-1、Occludin、ZO-1、OD值、IL-6、TNF-α。结果:1.数据挖掘。(1)CKD中药灌肠方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23味,以寒性、苦味为主,功效分为收敛固涩、清热解毒、泻下攻积、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火助阳、凉血止血、健脾渗湿;(2)CKD中药灌肠方最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大黄-煅牡蛎,核心药物为:大黄、黄芪、煅牡蛎、蒲公英、丹参、附子,并以此6味中药创立健脾益肾泄浊汤。2.临床研究。(1)与安慰剂灌肠相比,中药灌肠能够降低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但对D-Lac水平没有影响;(2)与安慰剂灌肠相比,中药灌肠能够降低患者的CRP和IL-6水平,但对TNF-α水平没有影响。(3)中药灌肠对患者IS水平没有影响。(4)与安慰剂灌肠相比,中药灌肠能够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5)中药灌肠的疗程越长,治疗的依从性越低。3.细胞实验。(1)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含药血清可增强炎症损伤细胞的OD值,但不同剂量之间的作用效果未见差异;(2)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含药血清可降低炎症损伤细胞的上清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且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3)与空白血清干预相比,中药灌肠的含药血清可增加炎症损伤细胞的Claudin-1、Occludin及ZO-1相对表达量,且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结论:健脾益肾泄浊汤(黄芪、大黄、煅牡蛎、蒲公英、丹参、附子)灌肠可以保护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减轻微炎症状态,缓解临床症状,这一作用可能与该方增强肠上皮细胞活性、增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肠道机械屏障的修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