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氮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及转化机制研究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物秸秆还田作为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重要措施,可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减少氮肥损失。秸秆分解后不仅可以提供碳源,也可以作为潜在氮源参与土壤-植物系统的养分循环。然而,秸秆氮素在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转化过程和控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潮棕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大田微区试验开展秸秆氮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及转化机制研究。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实验平台进行,分别设置三个处理:T1:第一年施用15N标记秸秆(地上部年均产量50%还田)+非标记肥料,从第二年开始只施用非标记氮肥;T2:第一年施用15N标记秸秆(地上部年均产量50%还田)+非标记肥料,从第二年开始施用非标记秸秆(地上部年均产量50%还田)+非标记氮肥;T3:第一年施用15N标记秸秆(地上部年均产量100%还田)+非标记肥料,从第二年开始施用非标记秸秆(地上部年均产量100%还田)+非标记氮肥。通过定量玉米植株和土壤剖面中15N富集动态,研究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秸秆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与残留情况;通过分析15N在微生物标识物氨基糖中的富集动态,研究微生物对秸秆氮素的转化利用情况以及对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根据氨基糖的异源性评价真菌和细菌在秸秆氮素转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6年的15N标记秸秆示踪实验,发现归还的秸秆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回收率,随着秸秆的分解逐渐提高;秸秆氮素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受还田量的影响两者均表现出T2处理>T3处理。对于初始施用的秸秆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残留量和稳定性来说,连续秸秆还田高于单次秸秆还田。秸秆来源的氮素更多的被保持在土壤中,降低了无机态秸秆氮素的淋失风险。2.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氨基糖含量,并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秸秆覆盖带来的新鲜有机物料促进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同时秸秆氮素来源的微生物残体氮与全氮的比值逐渐升高,说明秸秆氮素可通过微生物转化进入土壤氮库中,并且连续秸秆还田提高了秸秆氮素对土壤氮库的贡献。3.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残留物在试验初期矿化较快,随着秸秆的分解,善于利用复杂底物的以氨基葡萄糖为代表的真菌残留物接替细菌成为优势群体,因此秸秆氮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由细菌为优势群体转变为真菌为优势群体的群落演替过程,但秸秆还田量对真菌和细菌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小。氨基糖与土壤碳氮积累的关系受秸秆覆盖量的影响,随着试验的进行氨基糖态碳和氨基糖态氮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保持稳定。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秸秆覆盖还田对微生物转化过程和土壤氮素的积累有显著影响。虽然作物对秸秆氮素的利用率较低,但是秸秆氮素通过微生物固持可有效增加土壤氮库容量,保持在土壤中的秸秆氮素可部分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从而维持土壤肥力功能的可持续性。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匮乏问题的日益凸显,低碳高效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制造车间生产线层面出发,以减少机器空载运行能耗为目标,在不影响生产线产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机器间缓存区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智能启、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的节能策略。首先,对离散制造生产线中的基本制造单元机器和缓存区的基本属性参数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机器的运行状态模型、可靠性模型和能耗模型的搭建方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和“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将会穿越断层破碎带或裂隙岩体等不良地质区域。不良地质区段受
与民用建筑结构中混凝土受弯构件相比,混凝土吊车梁的使用环境更为复杂,对其挠度控制的可靠性要求也更高,但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吊车梁适用性的可靠度研究却并不成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对于吊车竖向荷载,并未建立能较好反映其随机变化特性的概率模型,难以在混凝土吊车梁挠度控制的可靠度分析中考虑这一可变作用的影响;二、针对以频遇值或准永久值参与组合的吊车竖向荷载,采用的并不是以频遇序位值或准永久序位值表
纳米科技领域的不断地革新,为肿瘤带来了新的治疗前景。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化学还原法,合成出了一种面心立方结构的FePt纳米颗粒,直径约为3.1 nm。FePt的表征主要是通过透射
纳米材料因具有诸多独特且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医学、光学、电学、催化剂、护肤品等领域。金属纳米颗粒(NPs)是纳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制各种新型材料的基础和关键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大力开发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逐步成熟,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逐渐成为解决新能源并网以及孤立远方负荷供电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获得了普遍关
高强铝合金板材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以及冲击性能好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领域。然而,高强铝板的成形性能较差,冲压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破裂缺陷,限
负热膨胀材料近年来快速发展,其在电子、医疗、通信、航天等高精尖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其中磁性相变负热膨胀合金由于其较大的负热膨胀效应以及良好导热导电性能而得到了广泛关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枯竭,国内外岩石工程均向岩体深部发展,在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广泛存在于煤矿山和非煤矿山、隧洞、边坡等众多工程中的脆性岩体破坏导致的诸多特殊工程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等)表现更为突出,给工程设计、施工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严重威胁了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尽管巷道或隧洞等均已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但围岩失稳灾害依然频现,同时支护措施下的围岩失稳破坏具有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特点往往让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箱梁桥因其结构形式简单,受力明确的特点在一般跨路和跨河流的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和构件会产生相应的破坏,因此对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