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F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耐药影响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ATF3对DLBC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ATF3表达水平对DLBCL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19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ATF3及突变型p53(Mutant Type Tumor Protein 53,mut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建立稳定高表达ATF3及低表达ATF3的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cell-like,ABC)DLBCL TMD8细胞株和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DLBCL BJAB细胞株,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ATF3表达水平;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不同ATF3表达水平对DLBCL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48小时体外培养后不同ATF3表达水平的DLBCL细胞中BCL2、P21、RELA等基因m RNA的表达情况;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化疗药物敏感实验研究不同ATF3表达水平下DLBCL细胞对DOX的耐药性。结果119例DLBCL患者中ATF3阳性表达38例(38/119,31.93%),阴性表达81例(81/119,68.07%),mutp53阳性表达43例(43/119,36.13%),阴性表达76例(76/119,63.87%),ATF3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TF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IPI评分、Hans分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ATF3蛋白阳性表达者较ATF3蛋白阴性表达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BJAB细胞组体外增殖活性显著高于TMD8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ATF3表达水平上调后TMD8和BJAB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均显著增高,ATF3表达水平下调后TMD8和BJAB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均显著降低,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细胞进行48小时体外培养后,RT-PCR分析显示ATF3表达上调后,TMD8细胞组中BCL2、RELA、HER2、P21表达水平升高,BJAB细胞组中P21、BCL2、HER2、RELA、PDCD5、CASP3、BIRC5表达水平升高;ATF3表达下调后,TMD8细胞组中HER2、CDKN2A、CCND-1表达升高,BJAB细胞组中CASP3、HER2表达升高;加入DOX药物后,下调TMD8和BJAB细胞内ATF3的表达水平后,两组肿瘤细胞存活数量均较对照组减少,上调ATF3表达水平后,两组肿瘤细胞存活数量均多于对照组,TMD8组细胞存活情况优于BJAB组。结论DLBCL中ATF3表达水平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ATF3的表达水平可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指标;上调ATF3表达可增加DLBCL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对DOX的耐药性,并可能通过调节BCL2、RELA、HER2等基因参与调控DLBCL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及耐药的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Irisin是一种新发新的细胞因子,它是通过水解膜蛋白纤连蛋白III型域蛋白5(FNDC5)而生成,进而在体内发挥作用。FNDC5/Irisin参与脂肪褐变,新陈代谢,免疫力和慢性炎症的调节。FNDC5/Irisin与多种常见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然而,其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FNDC5/Irs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的作用,为FNDC5/I
目的:探究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IL-22、IL-22R1、IL-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病例对照研究,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108例中国青岛地区汉族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其中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患者31例和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nonero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已成为许多地区和国家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的主要来源。纵使治疗HCC的手段不断增多、技术日益成熟,但是“三高”(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危害患者的重大问题。因此亟待寻找能早期预测HCC发病、转移、复发以及预后的标志。本课题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进行探索与验证CLEC3B在HCC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缬沙坦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丝氨酸/精氨酸富有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 enriched splicing factor-1,SRSF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
研究目的:牙种植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和骨之间建立稳定牢固的骨结合,药物可通过改变骨代谢影响这一结合。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服用β肾上腺素受体(β-AR)阻滞剂的患者种植牙失败率显著降低,这为种植骨结合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但阻断β-AR如何调控下游信号分子对种植体与骨结合的作用机制却仍有争议。种植骨结合的建立可通过激发机体自身修复潜能促成,该过程依赖于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介导的内源性再生。我们采用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L29(Ribosomal Protein L29,RPL29)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收集52例舌鳞癌患者的肿瘤与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组织标本中的RPL29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性别、年龄、饮酒和吸烟史之间的关系。用特异性RPL29-siRNA干扰舌鳞癌CA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异常表达对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究PD-L1与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液体活检重要组成部分的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干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10年,CTC分析被写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American
背景: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而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膀胱癌作为全球排名第9常见的癌症,同时也在男性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7,发病率约占所有癌症的4.7%。据统计,全年约有43万余粒新发病例,同时因膀胱癌而死亡的病人每年约16.5万,在所有新发病例中男性患者占75%,但是据统计,女性患者的死亡率更高。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许多种与膀胱癌发病和进
目的:分析因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行冷刀锥切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或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后切缘阳性患者采用不同临床处理措施后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情况,探讨切缘阳性患者的分层管理方式。方法: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