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和捕食胁迫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行为策略的影响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sh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是影响鱼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界中这两大因素使得鱼类面临着生存与生长二者之间的权衡:离开隐蔽场所寻觅食物易遭遇捕食者攻击,减少觅食活动则不利生长。为了探究鱼类对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的行为模式响应,及其是否受生活史经历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共设计了三个主体实验。实验一:经历捕食胁迫实验鱼与无捕食胁迫实验鱼(对照实验鱼)两两组合后形成对照组、混合组、捕食经历组。在两种条件下((1)空白对照条件(2)只有捕食胁迫)进行行为观测。实验二:经历饥饿的实验鱼与正常进食实验鱼(对照实验鱼)两两组合后形成对照组、混合组、饥饿经历组。在两种条件下((1)空白对照条件(2)有食物)进行行为观测。实验三:经历饥饿和捕食双重胁迫的实验鱼和正常对照实验鱼两两组合后形成对照组、混合组、捕食+饥饿经历组分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1)空白对照条件(2)只有食物(3)只有捕食胁迫(4)食物和捕食胁迫同时存在)进行行为观测。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捕食经历和捕食胁迫存在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首次进入时间、总停留时间、进入次数、单独进入次数、游泳速度和个体间距离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实验鱼相比,无论捕食胁迫存在与否捕食胁迫组实验鱼首次进入时间缩短,个体间距离减小,游泳速度减小。捕食胁迫存在的情况下,对照组和捕食胁迫组实验鱼首次进入时间均缩短、进入次数均增加、速度减小,且对照组总停留时间增加、个体间距离减小。与捕食胁迫组相比,混合组实验鱼仅在有捕食胁迫的情况下首次进入时间延长,其余指标均无差异。(2)饥饿经历和食物存在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首次进入时间、总停留时间、进入次数、单独进入次数、游泳速度、个体间距离和速度关联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实验鱼相比,无论食物是否存在,饥饿处理组首次进入时间缩短;无食物存在时,总停留时间增加,进入次数增加,速度和距离下降,速度关联系数上升。食物存在导致速度和距离增大。食物存在时,饥饿处理组总停留时间和单次停留缩短、进入次数减小、距离和速度增大,速度关联系数增大。与饥饿处理组相比,混合组仅单独进入次数显著增加,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3)饥饿+捕食胁迫经历和食物存在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首次进入时间、总停留时间、单次停留时间、进入次数、游泳速度、个体间距离和速度关联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实验鱼相比,捕食和饥饿双处理组在只有捕食者的情况下单次停留时间缩短,距离增加,速度上升;在既有食物又有捕食者的情况下,实验处理组的速度显著增大。与实验处理组相比,混合组在只有捕食者的情况下进入次数显著减少;在捕食者和食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次数显著上升,速度显著下降;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三个实验中混合组的两条不同经历的实验鱼之间仅在饥饿后单独进入次数差异显著,其余行为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1)捕食者存在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幼鱼的行为模式,而食物作用不明显。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中华倒刺鲃幼鱼进入探测区的行为有所增加。当食物和捕食者同时存在时,中华倒刺鲃幼鱼的行为模式更偏向于捕食者存在模式。(2)捕食胁迫经历和饥饿经历均会引起中华倒刺鲃幼鱼的行为模式的改变。捕食胁迫经历导致中华倒刺鲃幼鱼更为谨慎。而饥饿经历后的中华倒刺鲃幼鱼为了寻求食物则会表现更多的探索行为。(3)对于同时经历捕食胁迫和饥饿的中华倒刺鲃幼鱼而言,其捕食胁迫经历和饥饿经历均对其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即其行为模式由捕食胁迫和饥饿经历共同决定。(4)混合组的实验鱼在任何条件下,其行为模式与其他组均不相同,且并非单纯由两条鱼之间的行为差异引起。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淡水珍珠生产国,而三角帆蚌则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我国淡水珍珠的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是通过大量施有机肥培肥水质,为三角帆蚌提供充足的食物——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