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脲酶抑制剂及阴阳离子平衡对绵羊瘤胃内环境、血液参数及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angting198198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反刍动物可利用粗饲料和非蛋白氮的特点、脲酶抑制剂(AHA)可抑制脲酶活性的特性及阴阳离子平衡(DCAB)值综合考虑,以反刍动物系统调控理论为指导,进行改善肉羊瘤胃代谢及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等的研究。试验分二部分进行:试验Ⅰ:利用体外消化法进行尿素与AHA合理配比筛选。试验分为5组,每组基础饲粮相同,饲粮DCAB均为35meq/100gDM(Na++K+-Cl-),尿素(%)与AHA(mg/Kg)添加量分别为:A(1.0与25)、B(1.5与25)、C(2.0与25)、D(1.5与15)、E(1.5与35),每组3个平行,采集安装有瘤胃瘘管羊瘤胃液,分6个时间段(0、1、2、4、6、10h)培养,测定发酵终产物的pH值、氨态氮浓度、干物质消失率。结果表明:(1)培养1小时后B、C、D处理组氨氮出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4小时后急剧下降;A、E处理组在2小时后出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4小时后又急剧下降,E组下降异常迅速。这是由于B、C、D处理组尿素量高,A组尿素低,E组AHA高所造成。(2)各处理组不同时间段的pH均在6.01~6.55之间变动,且在培养1-4小时内各组pH值都较高,4小时后急剧下降,发酵产酸在培养管累积和氨氮浓度降低是主要原因。(3)B处理组干物质消失率变化比较平缓,且在培养后期消失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故尿素与乙酰氧肟酸的合理配比为1.5%与25mg/Kg。试验Ⅱ: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动物为8只装有瘤胃瘘管绵羊,分为4组,试验以DCAB(meq/100gDM)水平不同分为4个处理,即A(25)、B(35)、C(45)、D(55),4个处理组饲粮中尿素与AHA的含量均为1.5%与25mg/Kg。试验分4期进行。结果表明:(1)各处理瘤胃液pH值均在6.21~6.94之间变动,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在喂后3h下降到最低点。(2)B、C、D处理瘤胃液氨氮浓度各时间段平均值显著低于A处理(P<0.05);B处理喂后1h、3h、5h、7h NH3-N浓度显著低于A处理(P<0.05);各处理均在喂后1h处出现NH3-N浓度高峰,随后逐渐降低;B处理NH3-N浓度变化于4.47~49.67mg/100ml之间。(3) B处理瘤胃液尿素氮各时间段浓度平均值显著高于A、C、D处理(P<0.05)。(4)各处理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各时间段平均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B、D处理丙酸浓度高于A、C处理(P=0.08),A处理丁酸浓度高于B、C、D处理(P=0.06),B、D处理乙酸/丙酸值低于A、C处理(P=0.07)。(5) B处理DM、OM、NDF、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6)各处理间氮平衡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B处理的氮存留率高于A、C、D处理(P=0.065)。(7)B处理Ca吸收率高于A、C、D处理(P=0.068);B、C、D处理P吸收率显著高于A处理(P<0.05)。(8) D处理钾食入量显著低于A、B处理(P<0.05),B、C处理显著低于A处理(P<0.05);4个处理间粪钾、尿钾排出量、钾表观吸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B处理钾表观存留率最高,C次之,A、D较低。D处理钠食入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而B、D处理钠的表观存留率显著高于A、C处理(P<0.05);4个处理间粪、尿钠排出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B处理钠表观吸收率高于A、C、D处理(P<0.05)。(9)DCAB水平升高,血浆尿素氮浓度有降低的趋势(P>0.05);喂后3h D处理低于A、B、C处理(P<0.05);喂后5h时,B、C、D各处理低于A处理(P<0.05)。(10)各处理血浆TAA、钙、磷浓度及尿TAA日排出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饲粮中添加1.5%尿素、25mg/Kg乙酰氧肟酸、并调节阴阳离子平衡值至35meq/100gDM,对绵羊瘤胃代谢、养分利用及健康有利。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肌内脂肪含量较高的中国地方猪种大河猪、大乌猪和雅南猪及三元杂交猪(DLY)为试验动物,利用PCR-RFLPs技术研究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eart Fatty Acid-binding
遗传效应是决定动物机体抗病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有资料表明,地方鸭品种往往比经过系统选育的肉鸭品种表现出更强的抗病力,二者在不同阶段免疫器官的发育也存在差异,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