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俄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作为巴赫金理论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时空体却没有像狂欢、复调和对话等理论那样得到学界的热议。时空体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概念在巴赫金复杂而丰富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小说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巴赫金将自身哲学观、价值观注入其中,使得时空体成为其艺术地把握和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为当代人如何看待时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第一章主要从巴赫金对时空体的认识谈起。时空首先是一种自然科学范畴的概念,其与人文科学范畴概念有很大的差别。巴赫金将时空纳入人文科学范畴中,为单纯的、具有独白性质的时空添加了丰富的价值内涵,使得时空体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这个过程经历了两次转移。从爱因斯坦、柏格森和乌赫托姆斯基身上,巴赫金主要关注的焦点在于时空是否可分的问题之上,在此之后,巴赫金的视角开始转换,他开始关注如何辩证地看待时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第一次转移。从康德、新康德学派那里巴赫金又确认了时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将其发展为如何看待文学与世界的关系,这是第二次转移。可以看到,时空体的形成不是凭空的:巴赫金最终对时空体的讨论立足于文学作品,他以历史诗学的方法历时性地梳理了长篇小说中时空的发展,创建了时空体概念。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表达了他整体性的批评观,而这一整体性的批评观也建立在如何平衡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之上。在这一过程中,巴赫金将对话语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语言时空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时空体,以超语言学为依傍,形成了巴赫金强调重视内外整体性的范例。第二章对时空体形成的基础——体裁进行讨论。这一部分讨论的出发点是巴赫金对“艺术地把握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亦即对于作品是如何艺术地把握人与时空的关系的看法。巴赫金认为,体裁是模拟世界的体系,探索世界的窗口。巴赫金梳理长篇小说中时空的变化过程,跨度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这一过程一方面呈现了人与时空的关系,另一方面,巴赫金想要展现给读者的是小说这种体裁的特殊性:它是杂语性的,拥有更新性的特质,对于体裁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体现在对体裁稳定性的突破上。这一切都建立在小说体裁中艺术把握时空关系的特殊性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这种体裁上的变化最为明显,其小说中的狂欢化时空,建立在梅尼普讽刺和苏格拉底对话基础之上,汇集了杂语、对话等传统小说中鲜有的特点。第三章讨论时空体与人的关系,主要从巴赫金的作为“第一哲学”的道德谈起,从巴赫金对个体能动性的确认以及参与性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对话的生命活力等角度进行探索。巴赫金认为,时空的变化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变化,对人的讨论一直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之中,不管是对话、狂欢亦或是时空体,人都是绝对的主角。道德哲学为人在现实时空中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与时空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巴赫金的道德哲学的特殊性在于他十分注重个体性,这与康德哲学注重理性和先验性有很大的区别。其次,巴赫金强调了作为现实世界建构模式基本因素的道德哲学的重要性。从艺术角度上来看,参与性是文学体裁发展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它表现在对人的未完成性的哲学局面的积极探索。此外,巴赫金认为整体性的时空观在社会中是趋于淡化的,个体自身的时间观念与公共的时间观念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人类生存空间受到各方冲击从而失去了它的完整性。最后本文讨论了积极对话的生命活力。巴赫金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关系,时空为这一关系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我与他人之间的张力关系就是在不断地沟通与对话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实现了自身同时也体现了时空的内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