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许多工业化国家或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科技进步的过程,由于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改革,使得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进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已经列入国家议事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了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先进技术得到更广泛运用,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的表现出来。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事实上,近年来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不能拉动居民收入相应增加,我们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没有完全达到。因此,中国需改变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从科技进步来看,要处理好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科技进步会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产业,也可以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能导致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的扩大,进而减少劳动力需求。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净效应如何,取决于这两个方面效应的相对大小,而后者又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政策选择。在我国转型期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然而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确切影响究竟如何?特别是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应该如何协调和处理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这些问题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是相关文献与理论述评,主要陈述了历史上关于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的理论研究状况和成果;第三章是关于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的分析,目的是为后文的就业效应讨论提供支持;第四章主要是对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通过转型期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分析结果,提出协调科技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