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ICT资本逐渐成为重要的投入要素,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总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信息化催生了新业态与新模式,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今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了解现阶段我国ICT发展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不仅揭示了近年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能够为今后ICT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PIM),测算了2002-2016年全国、省际及行业层面ICT资本存量情况,分析了其在该时期内的发展现状。随后通过增长核算框架测算了ICT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并与其他投入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究了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方面的作用,并根据测算结果对今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1)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资本积累逐渐深化,占GDP比重越来越大,而ICT投资的重心已经从原来的硬件向软件转变。通过省际ICT资本存量测算,可以发现我国ICT硬件的资本积累从东部地区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我国ICT软件的资本积累主要还在经济发达的省份。通过对中国19个行业门类ICT资本存量的测算,发现我国行业层面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建筑、制造业、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农业、采矿业、住宿和餐饮等传统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信息技术有待进一步渗透。(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ICT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体现了中国投资驱动的特点。TFP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说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相关举措起到了一定作用。ICT投资虽然体量小,但资本积累速度较快,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信息化将会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了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状。(3)ICT投资不仅作为投入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其通过网络外部性、ICT资本品使用和促进科技创新这三个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经了经济增长效率。但ICT投资存在延迟效应,需要人力资本、组织管理等相关补充性投资的完善才能尽快发挥ICT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