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工妹”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来临而逐渐流行的一个词汇,如果追溯至清末民初,这一角色是由走进官府宅第的娘姨、丫鬟,到城市的工厂里上工的女工们,以及走入市民家庭的女佣等流动女性所扮演。女性、农村、城市、工作,这四个基本点在“打工妹”身上交汇。在她们的身体与心灵上铭刻了女性从乡村到城市的诸多想象和独特的经验。文学作品中农村流动女性形象便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以“流动的女性,流动的城乡”作为解读《阿毛姑娘》(丁玲,1928年),《秧歌》(张爱玲,1954年),《哦,香雪》(铁凝,1982年),《奔跑的火光》(方方,2001年)这四个文本的基本点。四个文本拥有“共通”的女性人物,她们都拥有一颗被“流动的城市”所召唤的心,尽管具体指向有所侧重:对于“阿毛”是五四之后“无忧男女”的幸福生活,对于月香是新中国之后平常百姓的生存,在大山里的香雪眼里是“走出去”的渴望,而对于英芝却是“身体经济学”和对“物”的占有,在她们的故事中无不体现出女性对于精神和物质的追求和欲望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选择和不可选择性的之间的矛盾却是她们无法逃循的尴尬境地。本文力图将她们的故事与她们所处的历史细节作勾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反复叙述农村流动女性故事中和对她们的重塑中寻找她们这一边缘群体的位置和声音,这种寻找必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叙述本身和叙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