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shao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林土壤碳“汇”功能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柳杉是四川主要的速生丰产树种之一,在四川盆周山区有大面积栽培。对不同年龄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柳杉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提高柳杉人工林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基础数据。 1)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和0~10 cm土层有机碳含分别介于12.38~27.97 g·kg-1和24.72~58.90 g·kg-1之间,并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0~30 cm和0~5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含量的77.94%~80.53%和87.33%~90.417%,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1~10 a生柳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显著。 2)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平均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分别介于50.61~105.05mg·kg-1和41.65-123.00mg·kg-1之间,并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各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1~10 a生柳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显著。 3)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合0~10 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分别介于81.38~105.38 mg·kg-1和71.6~135.2 mg·kg-1,并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1~10 a生柳杉人工林0~30 cm和0~50 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占土壤剖面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53.28%~61.28%和77.68%~81.60%,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10 a生柳杉人工林各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1~10 a生柳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显著。 4)1~10 a生柳杉人工林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734。这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1~10 a生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率分别在0.20%~0.4%、0.21%~1.6%之间。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指导监督力度,推动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农村改革任务重、各部门人少事多标准高的大背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民买房需求的急剧提升,房地产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房地产行业本身就与国民生活
物业服务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提升管理的水平,应对物业服务管理进行改善,结合当前的发展特点以及企业的情况开展精盈利管理管理,使管理的效果加强,为企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
通过对唐山市工业用地改造的实例分析,探寻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的方法.对比改造规划和改造实施之间的差异,分析规划不能完全实施的原因.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
期刊
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在杨属的不同寄主上存在两个专化型,从形态特征和现有的一些核酸分子序列标记上不易区分。研究病原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对寄主的作用机理,
贫困生是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在资助的精准度和育人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章解读了精准化资助的时代诉求和内在逻
执政伦理对于任何现代执政党都不是先验赋予的,而是要不断地通过经验加以证明。随着政治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各国民众的权利、民主意识逐步提升,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有效地驱动乡村治理创新,为探索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