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锐营是清朝军制中一支特种部队,也是清朝在北京西山东麓驻军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虽然它消亡了近百年,但是在北京西山一带留下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例如,建筑遗迹、地名传说、碑文档案、人物故事等等。它的历史面貌如何?与中国文化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首先,综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清朝时期的健锐营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包括建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和地理分布、旗营生活等,向世人展示一个丰富的健锐营图像。其次,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健锐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影响。讲述健锐营的族群来源,深描和分析其历史结构关系和文化认同特征。指出健锐营文化主体的多源性是其认同具有多重性的原因,旗人身份认同是其统一的表层认同。在健锐营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行为主体能够采取能动策略来谋求自己生存方式的持续发展。第三,从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记忆两个维度来考察健锐营。健锐营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强化八旗和绿营战斗力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它是清朝统治者综合运用表层的社会认同和深层的文化认同来建构的一个象征符号。它的激励示范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战力。健锐营的记忆是一个文化的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体现着社会文化的持续性、记忆生产者的能动性和记忆受众的多样性。本研究力求通过健锐营的经历来勾勒和折射出清朝中央政府处理族群问题策略中的文化观念,展示社会结历史结构与文化认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为当今中国在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不同民族成员作为行动主体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记忆的当代再生产提供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