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44g或2.58g)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含量植酸、水苏糖、棉籽糖和染料木黄酮对牙鲆摄食、消化酶比活力、消化率、肠组织学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实验期间水温为21~24℃,溶氧为7mg/L以上,盐度30~32‰,pH为7.8~8.2,摄食生长实验为期4~10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牙鲆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有关消化酶的结果表明,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胃蛋白酶比活力随着植酸含量的升高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植酸能导致牙鲆的肠发生组织学病变,使肠的上皮肿大,固有层与肠上皮分离,并且肠绒毛中固有层、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稀少。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各处理组牙鲆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净蛋白质利用率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分析认为,牙鲆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尽管特定生长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这种变化趋势是明显的。植酸对牙鲆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可能会随着其含量的升高,或者实验周期的延长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植酸对牙鲆的生长和蛋白质利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牙鲆摄食率随着饲料中水苏糖含量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有关消化酶的结果表明,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胃蛋白酶比活力随着水苏糖含量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中水苏糖含量的升高,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