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与移植组。移植组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脊髓损伤中心,生理盐水组以同样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于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移植前),14,30,60,90天进行BBB后肢功能评分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损伤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结果(1)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传代、扩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分离所得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用动脉瘤夹闭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第1天,所有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为0分,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波型均消失,证实造模成功。(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d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5)在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及传代。(2)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行为学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检测方面得到明显改善。(3)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的MSCs可以在SCI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上调宿主神经营养因子BDNF、bFGF的表达等机制有关。(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大鼠方法安全、有效,组织学检查没有肿瘤样细胞及异常分化细胞存在。(5)立体定向移植操作造成的损伤可能并不影响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