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尽管“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推广降低了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但其仍是常见病及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需要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法的疗效,分析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本论文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借鉴其方法和思路,做了相关研究。一、文献研究1.研究目的:综述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2.研究结果:(1)中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的疾病。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景岳全书·泄泻》)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对泄泻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治疗腹泻病方法多样,内有中药辨证论治,外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及其他外治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灵活多变,副作用小,应用前景非常广泛。(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其的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动力紊乱性腹泻。但目前有关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等方面仍未完全清楚。肠道微生态可能在小儿腹泻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一方面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各菌群之间正常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肠道正常菌的转移和一些机会菌(主要是过路菌)大量的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当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出现菌群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儿科的急慢性腹泻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3)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论证了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必要性在于循证医学所倡导的系统评价所具备的方法学特性适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要求,且中医药的疗效亟待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其可行性在于有数量充足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可供系统评价,已有进行相关实践的范例。3.研究结论(1)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方法多样,简验便廉,有非常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支撑。(2)现代经验报道多,临床研究少。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更少,且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在随机化、盲法、对照选择、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结局指标的选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报告的有关临床疗效重复性或经不起反复实践的考验。二、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1.研究目的:对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及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做出系统评价,从而为以思密达为对照,化湿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腹泻病治疗效应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研究方法:收集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3.研究结果:(1)关于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共纳入28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做优劣性分析时,所纳入的27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16篇,另11篇则持否定意见。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所纳入5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3篇,另2篇则持否定意见。总之,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具有确切疗效。(2)本研究共纳入中医文献28篇,诸位医家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在此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致泄泻,“脾虚湿困”为其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法则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或兼清热,或兼疏风,或兼消滞,或兼收敛。28篇纳入文献均有列出中药复方主要药物组成,处方用药中健运脾胃、化湿类药物种类最广,使用频率最高,依次为茯苓(18次,占64.29%),白术(10次,占35.71%),苍术(8次,占28.57%)藿香(8次,占28.57%),健脾药尚有党参或太子参(共7次),山药(4次),黄芪(3次),炒扁豆(2次);其它利水渗湿药物有车前子(5次),泽泻(3次),法半夏(3次),猪苓(2次);同时使用苍术和茯苓的文献有8篇,占28.75%。其次使用较广泛的药物是调理气机药物,此类药有6种,其中陈皮应用频率最高,共出现6次,占21.43%;厚朴(3次,占10.71%),木香(2次,占7.14%),砂仁、香附、枳壳各1次。收敛药物有5种,焦山楂4次,石榴皮、诃子各3次,番石榴叶、赤石脂各2次。消食导滞药物使用也较多,有炒谷麦芽(5次)、鸡内金(4次)、神曲(3次)、五谷虫(1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用药规律与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是相吻合的。(3)思密达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确切,但与中药复方相比哪种治疗方法具有优势,文献报道结果多有不同。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进行优劣性分析时,11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提示思密达确有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应;而60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病无明显优势;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时,6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可显著性缩短小儿腹泻时间;22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缩短小儿腹泻时间无明显优势。所纳入的文献均具有发表性偏倚。总之,以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做为效应评价指标,思密达可作为中药、西药新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评价的阳性对照药物。(4)存在问题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研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临床对照试验未能较好遵守随机、对照的原则;②样本量的确定不够严谨;③统计方法应用欠规范;④疗效评价、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⑤对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不够重视。三、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泄泻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临床证候表现及微生态调节的角度着眼,客观规范地评价运脾化湿为主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2.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人群为6个月~3岁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患儿,采用中心随机化分配系统分为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思密达组,分配比例为1:1:1,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随访、观察不良反应事件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腹泻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3.研究结果:(1)治疗后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组,三者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78±1.54)天、(2.36±1.25)天、(2.90±1.73)天。仅从具体数值上分析,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止泻时间最短,其次是中药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最长,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本论文检测了26例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的含量,结果发现:仅从数值上看,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数值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便次数、大便稀烂程度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4.结论(1)从优劣性分析,治疗后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相关性;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5.分析与展望在严格的实验设计情况下,未能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笔者分析如下:由于时间限制、临床试验过程中受患儿及其家长的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患儿家长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目前入组病例数距离预计值有很大差距,样本量不足是导致目前研究未能得出有效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不确切,且无法得出腹泻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无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样,不能推论中药复方、推拿手法、思密达的干预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变化无相关关系。通过扩大样本量,或可得出中药复方、推拿疗法改善大便性状、减少大便次数的可能作用途经是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本次研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证较多,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岭南地域气候特点有关,但尚不能得出小儿急性腹泻病湿热证占主导地位的结论,仍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及研究区域的进一步研究。由于样本量不足,影响了结果的说服力。我们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病例数不足,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遗憾之处。在总结了前期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继续进行该项研究,以期得到客观和科学的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