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稳定器具有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养老金通过将个人的收入在长期短期内进行再分配从而达到在退休后取得一定收入维持老年生活的作用。养老金是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它的产权应该归个人所有,为了取得最大化的未来收入,在储蓄阶段存在两种途径,其一是增加每次缴纳的养老金的绝对数量,其二是增加已有养老金的利息收入从而增加积累。产权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个人在拥有相对完整产权的情况下,扩大了选择的权力,通过对形成产权的一系列权利束的各种权利的行使,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对养老金来说则是通过选择不同的经营主体或者不同投资组合形成较高的积累,提高未来收入,这也是产权的激励效应的来源。养老金私有产权的扩大也要求个人对行为决策及其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个人在对权力实施程度的选择及策略的选择上更加谨慎以期达到效用最大。本文主要从产权角度阐述产权对养老金缴费的影响,第一章为国内外关于产权的基本研究及产权与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对产权界定、产权功能和效率的研究,从产权激励效用的角度探讨社会保障;第三部分介绍养老金缴费的三种主要模式,并从产权视角加以比较,同时试探讨浮动缴费率的可能性;第四部分是对产权与养老金关系及我国现时养老金产权的再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产权是影响养老金个人缴费的重要因素。通过给予个人养老金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会产生激励效用,增加缴费积极性。个人在行使构成产权的权力束中单项或多项权力时会优化养老金资源的配置,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产权并不是影响养老金缴费的唯一因素,产权应与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众多因素相结合,形成多种激励因素共同促进养老金缴费者效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