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对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但是城市的发展却没有促进“人”与“绿”之间的和谐共生。一直以来,城市通过挤压绿色空间的形式来填补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心,使城市普遍处于高密度状态。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公园绿化空间会逐渐被缩小甚至消失,人们将很难享受到新鲜的空气、阳光以及公共的休闲空间,而且这些现象还呈现出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对其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不久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都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当前,国外部分学者对于城市自然环境与人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研究成果来看,当市民处于拥挤的环境当中,会有负面的感受,同时会增大心理压力。当人们处于私密性不足的环境当中,能够增大人们的心理焦虑。目前城市绿地公园是人们释放心理压力,放松心情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以知道高密度城区下的公园绿地在城市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特殊性定位决定了其需要承担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融合城市多种空间和缓解城市居民身心压力等复合功能。通过公园绿地对于人群的健康进行主动干预,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体力活动提升,促进人群健康生活的场所,使人们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得到满足。所以,研究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对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机制对于改善城市发展所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论文中,从成都市高密度城区——二环内选择“公共性强”“服务域广”的四处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样地,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手段,分析了适宜于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特征指标,分别为二维绿量、可达性、可见性、POI程度、人流热力指标,明确了四个研究样地公园在宏观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及差异性。再将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引入公园绿地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的回归模型中,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和深入性的研究框架,结论可知:(1)在宏观视角下,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它们都具有较高的二维绿量、较良好可达性、较差的可见性以及一般程度及以上的POI程度和人流热力值。通过进一步权重赋值,得出四个公园的特征差异为:望江楼公园>浣花溪公园>人民公园>南郊公园(武侯祠博物馆园林区);(2)在(1)的研究样地条件下,发现在微观层面下,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的环境感知维度为“宁静”“空间”“物种丰富”“庇护所”“文化”“前景”及“社交”七个维度,其中“庇护所”“宁静”“社交”“空间”“物种丰富”五个维度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外,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得出,感知维度对心理指标的回归意义(预测作用)大于对生理指标的回归意义(预测作用),因而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着重是针对感知维度与心理恢复之间的效应检验;(3)在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中,引入三种不同行为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发现“静态型行为”为“宁静”维度与人体心理恢复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动态型行为”和“通过型行为”在各维度与心理恢复之间不起中介作用;(4)在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检验中,引入状态共情程度作为调节变量,发现其对除“物种丰富”维度外的其它六个维度和心理恢复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并通过简单斜率分析得出状态共情在“文化”“前景”“社交”“空间”及“宁静”维度与人体生理恢复之间起到增强型调节作用,其中“社交”维度的效果更强,但整体都不太明显。最终,通过研究结论使人们更为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公园绿地对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机制及相关理论,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了规划设计策略的优化,尤其在微观层面,分别对单一维度及最佳维度组合进行了分析,促进了与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科关注的物质及要素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总结出高密度城市(区)下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具备的优化理念,更好地为人服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