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针灸治疗常见病种-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为疾病载体,以针刺高敏化态穴/点、针刺非/低敏化态穴/点以及无针刺治疗为不同的干预措施,探讨敏化态穴/点针刺是否能提高临床效应及分析穴位敏化程度改变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201例KOA受试者,运用中央随机方法,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到高敏化态组(A组,即针刺5个高敏化态穴/点)、非/低敏化态组(B组,即针刺5个低敏化态穴/点)或者等待治疗组(C组,即研究结束后进行常规针刺)。研究周期共17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4周,随访期12周。主要评价指标为入组基线期与试验结束时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变化值,次要指标为入组基线期与试验结束时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12,SF-12)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合并其他治疗情况。此外,观察敏化态穴/点分布情况及针刺穴/点疼痛阈值的变化,分析穴位敏化程度改变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以上指标从基线期到随访结束均每4周评价一次。同时运用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两种方法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在病例完成情况,以及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生命体征、疾病特征、疗效评价指标的基线情况组间均衡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膝关节疼痛、日常生活难度改善值上,显著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膝关节疼痛、僵硬改善值增长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入组4周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而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膝关节屈曲(被动)活动度、外旋(主动)活动度、外旋(被动)活动度、内旋(主动)活动度、内旋(被动)活动度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SF-12的躯体健康质量改善上,显著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躯体健康质量方面改善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于入组4周、入组8周、入组12周对SF-12的心理健康质量改善上,显著优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而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高敏化态组(A组)在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显著少于等待治疗组(C组)(p<0.05);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减少趋势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合并西药治疗、合并中药治疗及合并其他针灸治疗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敏化穴位/点主要分布在膝关节内侧,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经穴及周围痛敏点数量较多的经穴皆为委中(BL40)、曲泉(LR8)、阴谷(KI10)、膝关(LR7)和委阳(BL39)。7.与基线期相比,高敏化态组的第1、2、3、4个针刺穴/点的痛阈值在试验结束时都升高(p<0.05);非/低敏化态组的第3、4、5个针刺穴/点痛阈值在试验结束时都下降(p<0.05);高敏化态组的第1个穴/点与非/低敏化态组第5个穴/点的痛阈值在基线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试验结束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敏化态组(A组)和非/低敏化态组(B组)治疗KOA均有效,高敏化态组(A组)较非/低敏化态组(B组)在改善膝关节疼痛、僵硬、躯体健康质量方面,在降低合并氨基酸葡萄糖等保健品治疗人数上趋势更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该研究样本量未达到估计样本量有关,尚需整个项目研究结束后再进一步统计分析。2.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个经穴,与周围痛敏点数量最多的前5个经穴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推断这些痛敏点可能是由于穴位敏化后面积的扩大所引起,它们其实就是敏化了的穴位。3.针刺治疗后,KOA病情好转,高敏化态穴位/点的针刺点由敏化状态向非敏化状态转变,痛阈值接近正常界值;非/低敏化态穴位/点的针刺点仍处于非敏化态,痛阈值处于正常界值。说明了穴位病理情况下的“激活”状态可能被转换到生理情况的“沉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