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超快速液相-串联质谱联用(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FLC-MS/MS)技术,研究循经取穴、他经取穴和非经非穴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hronic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SAP)患者血浆目标代谢物的影响,探讨不同取穴方式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和规律,从代谢组学角度为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组(A组)、他经取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C组)和基础治疗组(D组),A、B、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取穴方案(A组选用内关、通里,B组选用太渊、孔最,C组选用非经非穴)在4周内接受12次电针治疗,D组患者仅接受基础治疗。以四周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Six minutes’Walk Test, 6MWT)、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于入组和治疗结束时评价不同取穴方案治疗CSAP的临床效应。2、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在入组时和治疗四周后采集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血浆样本,运用HFLC-MS/MS的检测技术,针对24种目标分子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分析等方法,比较不同取穴方式对CSAP血浆代谢物的影响及组间差异,研究循经取穴的代谢组学效应特征。3、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血浆代谢组学与临床效应相关性研究:运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与循经取穴治疗CSAP疗效相关的代谢物,并分析其代谢通路,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讨循经取穴的代谢组学效应机制或规律。结果:1、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临床研究结果(1)针刺治疗四周后,循经取穴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P=0.000)和心绞痛疼痛程度(P=0.006)显著降低,SAQ显著改善,并且疗效优于其他3组。此外,患者的焦虑程度(P=0.000)和抑郁程度(P=0.011)均得到显著改善。(2)在治疗结束时,循经取穴组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善率和自评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2、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1)循经取穴组患者血浆中异亮氨酸(P=0.026)、亮氨酸(P=0.027)、酪氨酸(P=0.049)和缬氨酸(P=0.045)的浓度在针刺后有显著下降,其中甜菜碱、己酸、肌醇、尿素、草酰乙酸、山梨糖醇、次黄嘌呤、高丝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半乳糖、α-酮戊二酸、果糖和纤维二糖等代谢物对循经取穴针刺前后差异的贡献较大(VIP值>0.8),是关键代谢物。(2)他经取穴组患者针刺治疗后血浆代谢小分子均无显著变化,其中甜菜碱、尿素、半乳糖、果糖和尿酸等代谢物对针刺前后差异的贡献较大(VIP值>0.8),是关键代谢物。(3)非经非穴组患者针刺治疗后血浆中甘氨酸浓度显著增加(P=0.022),其中尿素、半乳糖和果糖等代谢物对针刺前后差异的贡献较大(VIP值>0.8),是关键代谢物。(4)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苏氨酸浓度显著下降(P=0.014),其中半乳糖和果糖等代谢物对治疗前后差异的贡献较大(VIP值>0.8),是关键代谢物。(5)与其他各组相比,循经取穴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代谢物中尿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而半乳糖和果糖的水平低于其他三组,说明上述3种代谢物可能是显示循经取穴治疗效应与其他治疗效应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3、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血浆代谢组学与临床效应相关性研究结果(1)受试者基线期临床数据与血浆代谢小分子浓度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瓜氨酸与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正相关,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正相关,己酸与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为正相关。(2)循经取穴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数据改变值与血浆代谢小分子浓度改变值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半乳糖、果糖、己酸、苯丙氨酸和瓜氨酸的改变值与患者心绞痛次数改变值正相关,纤维二糖、尿素、肌醇、山梨糖醇、庚二酸、次黄嘌呤和α-酮戊二酸的改变值与其负相关;己酸的改变值与患者SDS评分变化值正相关,尿酸和甘氨酸的改变值与其负相关。(3)他经取穴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数据改变值与血浆代谢小分子浓度改变值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次黄嘌呤的改变值与患者心绞痛次数改变值正相关,甘氨酸的改变值与其负相关;高丝氨酸和酪氨酸的改变值与患者心绞痛VAS改变值负相关;酪氨酸的改变值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改变值正相关;酪氨酸、色氨酸和甘氨酸的改变值与患者SAS评分变化值负相关;甘氨酸的改变值与患者SDS评分变化值负相关。(4)非经非穴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数据改变值与血浆代谢小分子浓度改变值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治疗后代谢分子变化值与临床症状变化值均无明显相关性。(5)基础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数据改变值与血浆代谢小分子浓度改变值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α-酮戊二酸的改变值与患者心绞痛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和SAS评分的改变值均为负相关(6)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循经取穴引起的代谢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和嘌呤代谢以及能量代谢途径;他经取穴引起的代谢改变涉及芳香族氨基酸和嘌呤代谢的代谢途径;非经非穴引起的代谢改变以嘌呤代谢途径为主,但不涉及其他疾病相关代谢途径。结论:1、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临床效应优于他经取穴、非经非穴和基础治疗,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2、四种治疗方式对CSAP的血浆代谢物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针对性不同,循经取穴影响的代谢分子多,代谢通路广,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差异。3、循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引起的代谢物改变与其临床效应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循经取穴产生的代谢组学效应与心血管相关目标分子关联度更高,与临床疗效契合度更高;非经非穴和基础治疗引起的代谢物改变与临床无明显相关性。4、氨基酸代谢,特别是支链氨基酸代谢与循经取穴的代谢组学效应和临床效应关系最密切,氨基酸是循经取穴区别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主要代谢物,循经取穴治疗CSAP的主要代谢组学机制可能与该代谢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