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Cheng)是我国的特有珍稀濒危树种,在促进森林演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涵养水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更新困难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其恢复和重建的关键问题。根际微环境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活跃界面,是植物根系自身代谢对土壤生化性质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区域。本文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毛竹林(T.longibracteata+Phyllostachys pubescens)、长苞铁杉+木荷林(T.longibracteata+Schimasuperba)、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林(T.longibracteata+Rhododendron simiarum)长苞铁杉+杉木林(T.longibracteata+Cunninghamia lanceolata)、长苞铁杉+青冈林(T.longibracteata+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长苞铁杉纯林(T.longibracteata)等6种群落类型长苞铁杉以及其主要伴生树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长苞铁杉以及其伴生树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不同林型长苞铁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以期为为长苞铁杉的生态恢复和自然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长苞铁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均存在一定的差异,6种群落类型中,长苞铁杉根际土壤pH值均比非根际土壤小;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分别高于同一林型非根际土壤;6种林型长苞铁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于弱变异程度;在同一林型中,根际长苞铁杉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林型长苞铁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2.623-96.047 μg/g和85.523-87.230 μg/g;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706-6.927 mg/g和12.479-13.313 mg/g;根际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介于1.123-1.335 mg/g之间,非根际土壤介于0.744-1.123 mg/g之间;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0.677-0.794 mg/g,非根际土壤为0.564-0.645 mg/g;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504-0.637 mg/g,非根际土壤为0.288-0.324 mg/g;在同一林型中,长苞铁杉根际土壤的5种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根际效应明显。(3)对长苞铁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之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根际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各指标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化学性质各指标中全钾和速效钾之间关联程度最大(0.9974),酶活性各指标中蛋白酶与酸性磷酸酶之间关联度最大(0.8381);从长苞铁杉化学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来看,纤维素分解酶与有机质之间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最大(-0.6058),其他化学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关联程度相对较小;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各指标内部、酶活各指标内部都有一定的关联,其中全钾和速效钾之间关联程度最高(0.9954),蔗糖酶与纤维素分解酶之间的负相关系数最大(-0.7246),不同土壤化学性质与不同酶活性关联程度也不同。(4)长苞铁杉主要伴生树种根际土壤pH值均分别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分别高于同一树种的非根际土壤;5个树种根际土壤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分解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别比同一树种非根际土壤高,不同树种对于5种酶均表现为正富集,其中酸性磷酸酶在5个树种中酸性磷酸酶富集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