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行为管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受到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关注。课堂行为管理主要包含课堂不良行为、课堂行为规范与课堂情境三项内容。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与减少课堂不良行为有助于积极课堂情境的建设,积极的课堂情境又有助于最小化课堂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目前的课堂行为管理研究多侧重于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围绕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或课堂问题行为展开,亦有少量研究以教师的课堂不当行为作为主要内容。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行为管理则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贯彻人本管理理念促进课堂的生长和学生的发展。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强调课堂行为管理中人的因素,指出管理应发挥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以消除不满是保健因素,满足学生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激励因素。在课堂行为管理中发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作用有助于发挥课堂行为规范的作用以减少课堂不良行为,有助于营建积极的课堂情境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为了解初中课堂行为管理现状,探讨教师在管理意识、管理方式、管理策略和管理效果四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特围绕课堂不良行为、课堂行为规范和课堂情境展开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结果均表明:其一,课堂不良行为普遍。课堂不良行为普遍存在于石河子市各初级中学并表现出普遍性、反复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课堂不良行为的普遍性无校际、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其二,广大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行为管理意识,比较关注课堂不良行为,能及时制止课堂不良行为的延续。其三,课堂行为管理中存在教师的管理方式偏于专制、管理策略过于单一、管理效果有待改善三项主要问题。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管理理论为解决初中课堂行为管理中存在的方式、策略与效果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启示。教师作为课堂行为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因素,应关注、满足学生的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达到消除不满意和使之满意的目的,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学习。在分析学生、教师与学校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课堂行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课堂行为管理应遵循安全、尊重、支持三项原则。建议课堂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实施应民主、公正,课堂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应保障学生的安全并尊重学生,课堂情境应是积极的、支持学生学习的。满足安全、尊重与支持三原则的课堂行为管理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管理和满足学生需要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最小化课堂不良行为和建设积极的课堂情境,促进初中生自制力的养成和学业的进步,达到改善课堂行为管理现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