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的论述内容多详于脾而略于胃,甚至将胃腑的部分生理功能和特性归入脾脏之中,给后世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胃虽为六腑之一,但是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先决条件,其生理意义同样非常重要。而胃腑能够发挥其纳化之生理功能的基础是由其主通主降等生理特性所决定的。胃气不和,则其通降之性受到影响,而其受纳腐熟之生理功能也将难以正常发挥;反之,胃失通降又会导致胃气不和,从而引起脾胃不和,甚至影响到全身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和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胃主和降对人体维持健康和防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论文旨在对“胃主和降”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梳理,以期对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通过对该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的探讨,对其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2.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学术著作和医家的各种医论、医案、治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对“胃主和降”理论的理论源流进行探索,结合古今学者的不同认识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深入分析“胃主和降”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的生理意义,从“胃主和降’的角度广泛讨论胃气和降对全身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的影响,并从古代医家的相关治验体会中寻找能直接指导临床的文献素材。3.结果3.1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医学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整理了与“胃主和降”理论相关的各种理论学说,厘清了“胃主和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之脉络;3.2通过对“胃主和降”理论的系统探讨,深入分析了胃气和降在消化代谢过程中的生理意义,以及其对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的影响,明晰了其内涵和外延的具体范围;3.3通过对历代医家对于相关疾病的治则、治法、方药、医案等的广泛搜集和整理,对“胃主和降”理论的临床应用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4.结论“胃主和降”理论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汇聚了众多医家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黄元御等为该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该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胃主和降”是胃腑进行受纳、腐熟等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具体包括了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和胃主降浊的生理功能等部分,与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胃气降则和,和则降,胃气之和降不仅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对全身脏腑和经脉的气血运行以及生理功能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