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条件下蚜虫生态学反应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蚜虫是一类刺吸式口器的小型昆虫,孤雌生殖、世代周期极短、繁殖率高,这使得蚜虫种群增长迅速。蚜虫寄主广泛,多数农作物都是它们的寄主,其猖撅危害能给农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大气污染、农药的频繁使用、极端高温、微波、辐射等多种因素对蚜虫生长发育、生殖、存活造成强大的选择压力,使得蚜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复杂的生活方式(有各种生活周期型,在同一生活周期内又有许多表型)和适应机制。因此,研究不良环境对蚜虫的影响、蚜虫种间种内相互影响及植物对蚜虫的影响对了解其系统进化和适应机制有重要的意义。对深入揭示小麦抗蚜机理,开展抗蚜育种,增强小麦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线外线对蚜虫的影响  利用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桃蚜,处理两代后对第3 代进行生殖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 (1)发育历期、净增值率、生长周期、内禀增长率等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的生物学指标有显著差异,紫外线强度越大,蚜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越长,净增值率和内禀增长率越大。(2)紫外线对蚜虫生态学特征的诱变是不可恢复型的。蚜虫体内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系统,用紫外线处理桃蚜4 h后,SOD、CAT 及POD 的活力水平均高于正常虫体,表明保护酶与昆虫抗逆境性有关。2. 蚜虫种间种内相互影响 蚜虫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是反映蚜虫是否适应寄主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参数,日均体重增长量大,表示蚜虫在某种程度上对寄主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蚜虫不适宜于在寄主上取食,或者有外界环境对蚜虫干扰,都会影响其日均体重增长量而发生变化。EPG 技术是一种可将生物体内微弱的电信号放大并输出纪录的技术,可用来记录这种不同的电信号特征,获得更准确、更细致而又重复性高的波谱图。从而准确定位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针微电极在植物组织中的部位。本研究通过蚜虫生物学参数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利用EPG 技术对三种品种上各自5 个处理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三个品种上麦蚜取食后均会增强小麦的组织抗性,从而使得后接蚜虫在小麦上从接虫到开始刺探的时间点推后,np 的次数较对照多,而且E1 波时间及次数和对照
其他文献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是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农药研究室从多种植物中筛选出的一种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研究结果表明,蓖麻植株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粗提物产出率依
对昆虫嗅觉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嗅觉信号传导途径的完整阐述,是探索害虫专一性防治的基础。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嗅觉在其交配、寻找
植物病原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根据其寄主植物以及所致病害的不同症状被分为许多致病变种(pathovar)。致病变种的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常依据一系列复
本项研究测定了河北蔚县、陕西杨陵、陕北延安、四川成都、安徽蚌埠五个地区的麦长管蚜对吡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噻虫嗪和烟碱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利用麦长管蚜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番茄形态抗病性与生理生化抗病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番茄白粉病进行了田间扩展流行规律调查、药剂防治试验,番茄形态、生理特征与白粉病抗
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萃取方法,即浊点萃取法。浊点萃取法利用表面活性剂为试剂,不使用有机溶剂作为试剂,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和实验室操作人员危害。首先,综述了农药残留
由Acidovorax oryzae引起的水稻细菌性褐条病(Bacterial brown stripe)是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敌,其自身所编码的裂解系
本研究对石灰氮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含药介质法测定了石灰氮对草莓再植病害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石灰氮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